跳至主要内容

古晋笔记 | 脉搏 • 绵延不绝的马来村子 > 古晋市大回教堂(Masjid Besar Kuching)



早在砂拉越还是汶莱王国其中一个省份的时期,砂拉越河流域就已经有马来人的村落。1820年,当砂拉越河上游发现锑矿时,吸引了大批汶莱皇族的涌入,相信也带来大批马来移民。1841年詹姆士布洛克(James Brooke)的白人拉者时代开始,华人移民才开始有系统的引入并且逐步定居于此,从海唇街开始发展出以华人为主的今天的老街区。华人经商的老街,发展到马吉街(Market Street)这个段落时,就打住,早年大家都把这条街称为“公司尾”,意思是华人公司的尾端。再上去,就是马来人聚居的地方。基本上,从马吉街尾沿河直到今天的砂督大桥(Satok Bridge),都是密密麻麻的马来村落,往内陆延伸至今天的哈志打哈路(Jalan Haji Taha)、砂督路(Jalan Satok)这大片范围都建满马来人的高脚村屋,由此可以想象这个马来聚落范围之大。如果再加上对面江绵延几公里的马来村落,还有今天的浮罗岸(Padungan)、跑马场路(Jalan Lumba Kuda)、万福路(Ban Hock Road)等早年都是大大小小的马来村庄,就可以想见今天的古晋市中心其实当年是个大马来干榜(kampung)。在这些聚落里头,都建有不少回教堂,最具代表性的要数一度被定为州回教堂的“古晋市大回教堂”(Masjid Besar Kuching)。这座回教堂位于今天的马吉街尾,布洛克船坞(Brooke Dockyard)旁的山丘上,居高临下,很有气派。它始建于1847年,由著名马来领袖拿督巴丁宜阿里(Datuk Pattingi Ali)家族承建,当时不过就是亚答木板小屋。当1880年洋灰被引入后,回教堂的墙壁就改建成洋灰墙。1929年,一座拱顶被加在建筑上方,当时这座回教堂已经是州内最大的回教堂。1965年,回教堂几乎被彻底重建,并且于19681019日由当时的最高元首亲临主持开幕礼。所以,今天看见的大回教堂,和1965年前的档案照有很大的出入,唯一不变的,就是四周围绕着的马来坟墓。可以想象,这许多坟墓恐怕都是上百年的老坟头,历史价值很高。[蔡羽]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笔记 | 脉搏 • 从1884年那场大火说起 > 凤山寺(Hong San Temple Kuching)

根据民间说法,今日香火鼎盛的凤山寺在 1897 年以前只是一座很小的庙,今天的格局是那年之后才出现的。之所以会有 1897 年的大整修,又跟 1884 年古晋(砂拉越)的大火灾有关。 1884 年 1 月 20 日,星期六凌晨,亚答街和中国街转角处的店屋起火燃烧,在还是木料和亚答叶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年代,亚答街、海唇街、中国街、横街(下横街)迅速陷入火海。尽管欧洲传教士、马来人及华籍店主迅速配合消防队展开救火行动,但看来无阻火势延烧。后来,一场倾盆大雨突然来临,才将狂烧了五个小时的野火一举浇熄,保住了大石路(今敦哈志奥本路)和海唇街部分店屋,但亚答街、中国街及横街的店屋则悉数化为灰烬。根据事后统计,这场大火中共有 190 间店屋全毁, 6 间部分烧毁。大火之后,有人绘声绘影,说在靠近凤山寺的一间亚答屋的屋顶上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肚兜的小孩,挥动着一面黑旗,阻止火势不再向前,保全了剩余的店屋。人们相信,这个小孩就是郭圣王(圣王公)。 火灾之后,老街重建,改以石砖为建材。凤山寺旁原本只有几间亚答屋的山坡地段,也发展起来,就是隔一年出现的友海街。人们也为了答谢神恩,重建凤山寺。这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有关圣王公显灵的传说,另一个要算是花香园的水龙头了。 【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