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巧手匠心”的博文

巧手匠心003 | 淹没在布料堆里

这小店堆满布料,必须略为用心打量,才看见老板娘和她的缝纫机“隐身”在里面。她用心地工作,又剪又缝,老缝纫机上披着不同年代的新旧量尺。今天是成衣的年代,大家都“买衣”,然而在早年想要一件新衣,大家习惯的口头用语是“做衣”。那时市场上没有成衣,每个人的衣服都由裁缝师傅量身定做,可以想像当年裁缝业的盛况。早年古晋街头随处可见裁缝店,比如印度街一带就是裁缝店密度很高的地区,今天印度街上的布店和服装店,有些是早年的裁缝店转型过来的。这张照片是在国泰巷拍摄的,东方花园短短的一截“ L ”型店铺,就有五间老裁缝店,也是裁缝业盛况的见证。今天,量身定做的客人很少,这些老牌裁缝店主要提供修改衣裤的服务。看老师傅们裁布,手法迅速一剪到底,又直又平整,这大概就是“熟能生巧”的工匠法则。[蔡羽]   拍摄地点:古晋国泰巷 Cathay Lane, Kuching

巧手匠心002 | 街边的理发匠

到过吉隆坡的苏丹街( Jalan Sultan ),只要稍有留意,应该对这张照片里的场景有印象。在店屋和店屋之间的小巷口,拉起一张帆布,用两根木撑住,摆上两张理发椅,在店墙挂上两面镜子,镜子下有老木箱改装成的置物柜和小桌面,老理发匠就在这里为几代人理发。物资匮乏的年代,理发只是需要,跟所谓的潮流不太有关系。早年这种街边理发匠为数不少,现在印象里只见这位师傅了。古早的理发服务,一般也配上挖耳服务。图中这位理发师傅的“店墙”上还挂着一个牌,标明是“亚陈医耳大王”,你可以在这里买到治疗“耳痛流脓,皮肤生蛇”的药水,看来也是祖传绝活了。[蔡羽] 拍摄地点:吉隆坡苏丹街 Jalan Sultan, Kuala Lumpur

巧手匠心001 | 白铁与立体招牌

古晋的中国街( China Street )和下横街( Bishopgate Street )有几家由大埔客家人经营的打铁老店,主要以打白铁为主。在节俭的年代,一般人使用的桶盘壶罐等,破损或腐朽了都不舍得随便丢弃,就会交给打白铁店,加以“缝缝补补”。其实,原来打白铁的功夫还不止如此,经由师傅的巧手,还可以做出立体招牌。只见图中的师傅用手中的工具,又焊又粘又折又敲,细心又计算精准的把立体招牌完成。右边柱子上靠着的,就是其中一个成品。 [蔡羽] 拍摄地点:古晋下横街 Bishopgate Street Ku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