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阅读速记”的博文

该相遇的不止叶亚来

在吉隆坡街头喝下午茶,抱一本《与叶亚来相遇吉隆坡》最合时宜。 叶亚来被誉为吉隆坡的开埠之父,官方却有意淡化其人其功绩,引发诸多争议。在争议的面前,无需诉诸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透过研究与考察,还原历史,多角度呈现人物与事迹的真相。 书的封面有段话很有意思:走在吉隆坡的街上,我们随时会遇见叶亚来,或在鹅唛河,或在巴生河,或在茨厂街,或在中央艺术坊,叶亚来的精神就在那里召唤我们,前进不退缩。 回归历史场景,结合官方和民间史料,梳理叶亚来的生命轨迹,然后从轨迹里分析其功过,这是实事求是的治史态度。更重要的是,将研究成果结集出版,推向民间,可以起到教育群众的目的,也可以引起更广泛的讨论。 读《与》这本书,特别思考两个重点: 其一,针对历史文化遗产保留的重要性,本书做了最好的表率。从政者喜欢操弄历史,古今中外皆然,当叶亚来的贡献被质疑时,重点不是叶亚来个人的地位问题,而是攸关国家的史实可能进一步被曲解和利用,作为某方谋利的工具。要对抗这种邪恶作为,就要回到历史文化遗产现场、再结合官方与民间史料,整理研究并将之广为流传,使得扭曲史实真相的行为无处攀附。 其二,互联网时代确实扩展了言论自由度,这是好事也有危机。好事不必多谈,谈谈危机的部分——任何人可以透过网络传达任何资讯,包括造假和扭曲的资料,用以误导群众。网络使用者有必要加强本身的判断能力,其中一个自我训练就是多读历史。历史教会我们如何看角度,不同角度看历史事件有不同的心得,而历史本就从世事来,所以看待世事也一样,关键在角度。历史读多了,可以更好掌握世事的脉络,有助于判断。 >>>> 本书资料 书名:与叶亚来相遇吉隆坡 主编:陈亚才 出版:大将出版社 定价: RM36.00

字言字语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写字,却很少思考和求索字词的典故。对许多惯用的中文或方言字词进行田野考察,追本溯源,发现皆有“身世”,比如阿倌(人妖)原来是洪门的 隐语;新年时福建人或潮州人说“新正如意”原来有其依据;“Diam”和“Pun”是闽南话;华人老店里隐藏商业暗码;医生被叫成“老君”是有典故的;许 多骂人的脏话不是凭空而来的...... 以上考察,来自我国民俗学者李永球兄。这本书依据其田野考察资料写成,资料相当扎实客观,幽默诙谐的笔调往往让人读来拍案叫绝,应该一读。

月球姓氏

这本书里有廿一个可以单独成章的小说,勾画不同家族成员的身世背景。廿一个篇章之间,又互有牵连,一旦串联起来看,就是一张巨大的网——或者说是错综复杂的街巷。这错综复杂的,读起来时而清晰,时而满腹疑问,骆家的家族史。 骆以军是出色的小说家,如此浩大的家族史书写,在他笔下游刃有余,情节丝丝入扣。我读得很慢,也很享受。掩卷那一刻,我想起的是我的家族史,该当如何。

不分东西

我读的是新闻,新闻课堂上的内容在隔了若干年后,有些已经模糊,然而某些上课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我们很常因为某个课题(时事、道德、政治、信仰、媒 体......),全班总辩论,同学和同学辩,同学和讲师辩。有时辩论的火花不够激烈,讲师会抛出一些大家忽略的细节,这些细节足以引火,结果又一轮激烈 的辩论。 这样的课堂辩论,题目范围很广,而且往往引火上身,大家都热起来,瞌睡虫绝对走避唯恐不及。开始时觉得有趣,慢慢地发觉这是很好的思维训练。新闻工作者最有力的武器不是笔,也不 是麦克风,而是思维。没了思维,记者和编辑只不过成为人云亦云的宣传机器。 说回新闻课堂上的辩论,无论什么课题,无论如何雄辩滔滔,有一个关键就是“角度”的掌握。当我们为了“真相”辩个不停,只要换个角度,又看到另一个面,而那个面往往也是真相的另一个面。这就好像摄影机的镜头,往这个角度拍,某人意气风发;下一秒可能就拍到一脸疲惫。 读这本书,让我有回到新闻学堂的感觉。“东西”是东方和西方两个角度(或者偏见),而作者说——真相就在细节中。是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多看细节。

此时众生

我们真正拥有的,是“此时”。也唯有在每个“此时”用心,生命才会拥有更大的意义。此时的人、此时的山水、此时的光影、此时的风雨、此时的草木,还有此时听见的声音、此时鼻端的气味、此时皮肤的触感 ...... 只要细细品味,都可以在纤细处找到长久的触动。 这一份触动,正是生活里的美。过了“此时”,所有的美也就永远封存在回忆里,任何时候都可供把玩回味。做到这点,生命多有意思。

翁山苏姬传

翁山苏姬( Aung San Suu Kyi ,马来西亚惯译为昂山素枝)的父亲是翁山将军,母亲金姬也是民主信仰者,外表娇弱的翁山苏姬继承了父母的理想,对推动缅甸民主运动有铁一般的意志。 过去 20 多年,她大多时候都被软禁,与家人隔离,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缅甸军政府一再以各种方法诱使翁山苏姬离开缅甸,阻止她回国,但她都不为所动,坚持留在她的国家。她错过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挚爱的丈夫从生病到逝世她也无法陪伴在侧。她用被刻意孤立的生命,守护缅甸民主的火苗,却在精神上得到家人的生死相挺,也得到缅甸人和国际社会的敬重。 这本书的作者大多透过对翁山苏姬身边人的访谈,从侧面写出她在缅甸军政府苛政面前的经历。翁山苏姬的人生,其实有很多选项,但是她仍然选择了这样一条路,成为一位坚持信念与爱的民主斗士,面对着缅甸未知的明天,肩负国人对明天的美好期待。 诚如她说:我相信,假使我们拥有坚强信念的话,即使一个人也可以撼动全国。

送给孩子的字

读毕掩卷,感想有二。 其一,我们的教育注重“认出某个字”,却不注重“认识某个字”。我们认出某个字的字形,却很常不懂这个字的身世背景。更糟的是,有些字和另一些字搭配成词 时我们懂,单独一字时我们却对其所知有限。如果可以听故事般,更深入、更多角度认识这些字,先不说往后应用起来时的精准度,至少我们会觉得这个字是活的、 生动的、有趣的。 其二,我是马来西亚简体字世代第一年的学生。幸运的是,在简繁交替的时节,我还有些机会接触繁体字,因而对繁体字并不陌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越来越喜欢繁体字。当我越喜欢繁体字,我终于发觉,简体字简掉的,不止是字形而已,还有珍贵的文化遗产。

莫妮卡的芒果雨

生命的天枰经常都是倾斜的。有些地方的人,可以因为一些简单的原因轻易死去;有些地方的无论如何都得到矜贵的照料。有些愿望很小很基本,但是穷几代人都无法实现;有些愿望却在轻易实现后被奢侈的不当一回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的女生克莉丝•霍洛威(Kris Holloway),属报导文学作品。二十一岁那年,她到西非当志工——在一个叫南波萨拉的村子。南波萨拉位于哪里?她是马利共和国的一个村子。马利共和 国又是什么国家?大概世界上没几个人懂,它是全球最穷的国 家之一。 在南波萨拉的一年,克莉丝生活在随时可能因为毒蛇、蝎子、霍乱、痢疾等原因而丧命的环境中。村子里的妇女,甚至连卫生棉也不知道。村里很少长寿的人,孩童 早夭或孕妇难产而死是常有的事。克莉丝的工作是担任当地的助产婆莫妮卡的助手,两个原本相距八千公里的年轻女生,因而成了莫逆之交。尽管成长背景有别,但 克莉丝和莫妮卡都有理想,因而在两人的努力下,南波萨拉这个小村落有了新的产妇诊所、受过训练的新的助产士、一口干净的水井,孩子们也有了上学的机会。 可惜的是,克莉丝的好朋友莫妮卡,却没有太多的机会享受这些辛苦得来的成果…...

寻找刘善邦

提起砂拉越的石隆门,就想到黄金和发生在1857年的华工起义。而提起华工起义,就会提到刘善邦这 号人物。他是华工首领之一,也是被神格化的人物,你甚至可以在当地找到供奉他的庙宇。然而,近年来本州史学界却掀起“有无刘善邦其人其事”的争议,争议的 原因是——民间口述历史中充满传奇色彩权倾一时的英雄刘善邦,竟然在已经出土的当代史料中没有一字提及! 李海丰是本州史学界出色的年轻学人,他遍读各方相关中英文史料,并且进行抽丝剥茧,在本书中试图梳理有关刘善邦的争论,提出争论双方应该关注和值得继续追踪的重点。 在时空阻隔下,还原真相是史学家的重责大任,也是不简单的任务。历史不容易定案,或者说,世事本来不容易定案。

理想的下午

喜欢把旅行和“发现”(discovery)这个词相提并论。旅行要看到,要听到,要闻到,要触摸 到,更重要的还是要体验到,这些感觉都是discovery的要素。旅行不应该只是一种心情,它可以是喜悦的,也可以同时感受到辛酸、叹息甚至悲伤。换言 之,旅行不一定计算得到多少高兴,而是discovery了多少足以冲击生命的点滴。 舒国治是台湾著名的旅游作家,喜欢这本《理想的下午》封面上的一段文字:“关于旅行,也关于晃荡”。 旅行一旦赶路,什么感觉都没了。只有晃荡,才能自在的discovery。

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这是个奇怪的年代。为了追求更富足的物质,人人涌向城市,得到更多机会。可是,每一年针对“幸福指数”的调查显示,城市规模越大,幸福指数却相对低落。大 家挤迫在一起,竞争在一起,压力与日俱增,要面对的问题一篓篓,也就难以幸福,不太快乐。人人都可以快乐,但是快乐有快乐需具备的条件。条件是什么呢?最 有资格解答这个问题的,是小婴孩。 说说这本书。一个出色的少年在深夜加油站,遇见一个很特别的老人。自此,少年的人生逐渐改变。这个过程,既有趣,又充满泪水和汗水。读毕掩卷,感慨至今,生命真是一堂无止尽的修行。 这是一本写于1960年代的哲学小说,当年为无数读者带来启发。然而,我深信它更加适合今天的读者,尤其幸福指数不高的现代人。

茶的世界史

茶是一种饮料,却又不止是一种饮料。英国人喝茶,是一种悠闲享受;中国和日本人喝茶,茶可以和禅思 互通。所以,茶其实是一种具有文化符号的饮料。然而,茶的优雅背后,却是一部沾有铜臭和血腥的霸权侵略史。茶的原乡在中国,中国曾经因为茶贸易的盛行而大 赚特赚,却也因此引起帝国列强的垂涎,用尽各种手段意图垄断茶贸易,终至诉诸武力。夹在商业和战争之间的,还有一页页奴隶血泪。茶香弥漫,本是美好的,一 旦贪欲成魔,也无奈腥臭难当。

村上朝日堂嗨嗬!

村上春树是小说家,小说里都是别人的故事。难得读到他的随笔散文,写他自己。他不擅和人家打交道, 无法在人前侃侃而谈。他曾经穷得一身负债,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尽管如此,村上是乐观的,也懂得自嘲。把书读完,我得出一个结论——他其实是平凡得不得了的 大叔,享受着自己要的生活,无视几度诺贝尔提名小说家的烫金。 就是这样真实的村上春树,才写出感动万千读者的小说。有没有诺贝尔都好,村上春树已经经典。

汉字书法之美

我的书法写得很差,但是我喜欢汉字。也可能因为曾经担任 编辑,或者因为喜欢写作,与汉字日久生情。有时站在画廊 看画,看不出兴致,反而看字,尤其看挥洒自如的行草,特 别上瘾。 汉字是现行还在广泛使用,而且也被应用在数码时代的古老 文字。然而,汉字最迷人之处,还是当它与书法结合之时, 每一笔划都充满灵气。和其他艺术一样,汉字的每个笔划, 也来自天地自然的启发。 蒋勋把汉字视为一种毕生的修行。无论对汉字和书法的认识 到了什么层次,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时候爸爸从身后抓 着他握笔的手习字。读到这里,想象那个画面,心里感动了 。

Scenes of Singapore

活得越久,很多人发觉——这世上最美的地方,就叫“家乡”。这份情感,不是刻意培养出来的,而且自 然累积形成,促成其发酵的就是“记忆”。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一定有些忘怀不了的记忆,一经触及,脑海里面就有了的画面。这些画面伴随一生,每当想起就有 一种幸福感,温暖全身。难怪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一诗里这么写: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新加坡水彩画家Foo Kwee Horng以水彩和素描的方式,把新加坡的街巷、自然、人文、生活景观等,结合短文叙述,按照A-Z的方式,结集出版成书。在水彩与素描的浓淡深浅之间,活生生的新加坡跃然纸上。

悲喜边缘的旅馆

2009年,从诚品买回《悲喜边缘的旅馆》,一直束之高阁。近日翻开来,跟着这部美国翻译小说,在1940年代和80年代的两个时空里,读着战争与和平,亲情与爱情,仇恨与谅解。916假期前的雨 夜,一口气把最后几十页读完,伴随着感动的,还有很多绵绵思绪,就如绵绵细雨,不停。 书的封面写着"爱,遗失了,却永远没被遗忘!",每个时代的大浪小浪之间,也因为没被遗忘的爱,我们勇敢的活了下来,并且继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