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古晋老街美食档案”的博文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85 | DAMIT SATEY (Mee Jawa)

地点:砂督路第7巷109茶室(Kafe 109, Lorong 7, Satok Road) 开业:2000年 业者:马来人 推荐:爪哇面 古晋的爪哇面据说最早由爪哇人在卖,因此得名。Dami t的爪哇面烹煮得刚刚好,口感上不过于黏糊。 Damit Satey自2000年开始售卖爪哇面,当年在砂督周日 市集是闻名的食档,顾客络绎不绝。 好的食物来自烹调者的用心,只要和档主聊起她的爪哇面, 你可以感受到这点。 位于砂督路第7巷的109茶室。 这杯拉茶——Teh Tarik Dangdut是负责冲泡饮料的马来妇女的推荐,上桌时 奶茶上的泡沫不停晃动,犹如翩翩起舞。查实,Dangd ut是流行于印尼的一种舞蹈,所以这是一杯会跳舞的拉茶 了。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84 | 华园海南鸡饭

地点:史都东市场FA2号档口(No.FA2, Stutong Market) 开业:1958年 业者:海南人 推荐:海南鸡饭 嫩滑的鸡肉,沾上熟悉的沾酱,华园海南鸡饭是老古晋唇齿 间的老回忆。 目前在史都东市场营业的华园海南鸡饭,源自老甘蜜街菜巴 刹——大家熟知的“芳园”鸡饭的家族。 老板早年曾经在甘蜜街菜巴刹协助家族的鸡饭档口生意。 他们家特调的沾酱十分够味!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83 | 民发(Min Huat)

地点:汉阳街门牌11号(No.11, Khoo Hun Yeang Street) 开业:1958年 业者:海南人 推荐:叻沙、哥罗面 民发的叻沙近年打响名堂,受到一批老饕的大力推荐。 除了叻沙,民发也卖哥罗面。 民发开业至今将近60年,是传统的海南咖啡店。 民发这位诏安籍的老板娘在青草路卖叻沙将近10年,近几 年也开始在其先生的家族祖传老店民发卖起叻沙,许多人寻 味而来。 走入民发,迎来的是亲切的笑容和招呼,这家人确实好客。 图为叻沙母女档。 一个老字号的背后,除了是历经时间淬炼的老生意,也藏着 一个家族的故事。 民发注册于1958年英殖民地时代。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82 | 生园粿汁(Seng Yuen Kueh Chap)

地点:福州第一路洛7054号(Lot. 7054, Foochow Road No.1) 开业:1980年代 业者:河婆客家人 推荐:粿汁 生园粿汁下料绝不手软,份量大,而且从粿皮到猪杂的料理 都在水准之上,吃得饱也吃得满意。 粿汁源于潮州人,但是生园粿汁却是河婆客家人在经营。若 与一般潮州人的粿汁做比较,生园粿汁确实有本身的风格, 味觉上有独特之处。 对一碗粿汁而言,猪杂料理很重要,因此有人也称之“粿什 ”或“粿杂”。根据老饕透露,“粿汁”才是这道街头美食 的“正名”。 生园的张老板于1980年代曾经在广利银行路的符南盛茶 室卖粿汁,后来于福州第一路开业,创立“生园”宝号。生 园除了粿汁闻名,另有鱿鱼粥、黑醋面等也有名。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81 | 乙号(Ik Ho)

地点:洪清河路洛512号(Lot. 512, Ang Cheng Ho) 开业:1950年代 业者:福州人 推荐:三文治、罗丝卷饼、烧包、咖哩卜 圆形的两颗是令人惊喜的“罗丝卷饼”,“罗丝”二字是谐 音,吃过就知道其中玄机。后方两颗是烧包。 咖哩卜 乙号的三文治,采用自制的面包,图中的是绿茶口味。 “乙号”是金字老招牌,早年开业于诗里街,而后才迁移至 古晋。 “乙号”的店铺虽然位于洪清河路有些偏僻的后巷,但是许 多老饕仍寻味而来,靠的就是令人赞不绝口的制饼好手艺。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80 | 南芳园(Nam Pung Hui)

地点:打铁街门牌597号(No. 597, Blacksmith Road) 开业:1984年 业者:海南人 推荐:哥罗面、海南面包夹 南芳园的哥罗面没有出众的卖相,但烫面功夫却相当扎实, 面条口感好,葱油浓郁入味,而且带有独特的咸香,是那种 会让人回味的好味道。 既是海南人经营的咖啡店,海南面包夹自然有其老功夫,也 是在这里必吃的美食。 位于打铁街河边的南芳园,数十年来有其不离不弃的追随者 ,每周甚至每天必定报到。 南芳园已经进入第二代经营。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9 | 欢乐园(Huan Loke Yuan)

地点:史都东市场7号档口(No.7, Stutong Market) 开业:1986年 业者:惠来客家人 推荐:茄汁粿条、茄汁面、树菜面条 欢乐园的茄汁勾芡偏酸,炒粿条的火候十足。 炸茄汁面也是古晋人喜爱的茄汁料理。 老板娘推荐的树菜米粉,深受老饕喜爱。 目前在史都东市场营业的“欢乐园”,早年先后在朋岭古晋中华 第一中学对面和达闽再也小贩中心营业。 田老板是惠来客家人,目前与妻子共同掌理档口。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8 | 品众(Rasa Ramai)

地点:中国街门牌14号(No.14, China Street) 开业:1990年代 业者:河婆客家人 推荐:哥罗面、老鼠粉 早年的海唇街,“老彭手工面”是广受欢迎的民间品牌。更 多时候,老巴刹的人昵称老彭为“扁头”。老彭于1990 年代结束门市生意,转而供应面条和原料。品众的哥罗面, 从面条到葱油、肉燥等,都由老彭提供,用量也依循老彭的 食谱,延续老彭手工面在老街的好味道。 煮得恰到好处的老鼠粄,口感带有弹性。 在中国街的品众用餐,耳闻隔邻和对街的打铁声,别有一番 风味。 葱油是哥罗面的灵魂,一碗面香不香,就靠这个! 新鲜的肉燥咬在嘴里很Q,更添哥罗面的口感和味道。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7 | 亚福大埔面(Ah Fook Hakka Noodle)

地点:浮罗岸路门牌329号ABC食阁(No.329, ABC Food Centre, Padungan Road) 开业:推测于1920年代 业者:大埔客家人 推荐:大埔客家面、菠菜面、老鼠粄 大埔客家面的特点是打面时蛋多碱水少,而捞面时往往拌入 香喷喷的猪油渣。 菠菜面是营业价值高的面条,而且卖相很好。 除了客家面,亚福的老鼠粄也是必吃的好料! 丘家是古晋最早期的大埔面家,亚福与亚答街的源成皆是丘 家后人。 大埔面一般被称为“客家面”,亚福的制面功夫严守家族的 手艺,相当道地。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6 | 新会同茶室(Sin Wei Tong Cafe)

地点:青山道门牌9号(No.9, Green Hill Road) 开业:1950年代 业者:海南人 推荐:海南面包夹、薏米水 一份面包夹,夹起几种文化元素——英国下午茶的生活情调 、娘惹的咖椰、海南人的饮食创意。 炭烤面包是早期海南人的拿手好料。 除了面包炭烤,这里的薏米水也用炭煮。炭煮的薏米水更为 香浓,薏米粒也很细,喝起来味道和口感都不俗。 新会同早期在花香街,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老店被征用, 遂搬到咫尺之遥的青山道。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5 | 面匠(Noodle Experts)

地点:肯雅兰赖瑞源大厦洛10716(Wisma Lai Swee Yian, Lot 10716, Kenyalang) 开业:1983年 业者:大埔客家人 推荐:鲜料面、哥罗面 我喜欢“面匠”的鲜料面,尤其对那切得薄如蝉翼的猪肉爱 不释口。 结实的猪血熬煮成汤,是老板推荐给我的。 从小档口到面家,“面匠”30多年来一直坚守匠心,煮一 碗好面! 早期有人把李老板的面称为“咯咯面”,那是因为他在捞面 时速度快力气大,发出“咯咯”的敲击声。 李老板极为讲究食材的新鲜度。 酷爱书艺的儒商赖瑞源先生为“面匠”题的一幅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