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咖啡不加糖”的博文

乾坤大挪移

《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有一手神功叫“乾坤大挪移”,据说功法源自波斯拜火教。我在小说里、电影中都没能搞懂这神功的逻辑,可见我若活在那年代练这神功,恐怕不是一无所获就是走火入魔而死。硬要解释“乾坤大挪移”的精妙之处,可能就是“转换阴阳,接力打力”,明明对手在你身上打一掌,结果这一掌却伤了他自己。 看来很玄妙,其实不然。“乾坤大挪移”这神功后来似乎普及化了,而且为了顺应“普及化”,也渐渐洗去神秘面纱,趋向“生活化”。其中练得最卓有成效的一个行业,就是政客。 举槟城近期先后发生的两起事故为例。 槟城第二大桥坍塌,造成伤亡,要追究责任了,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先在舆论上过招,双方都拼上了“乾坤大挪移”。接着,巫统大厦避雷塔坠落,酿成恐怖死亡事件,矛头指向槟州巫统,舆论怀疑有关避雷塔先建后进图,槟州巫统索性“乾坤大挪移”,指当时是安华在任,所以要媒体去问安华。结果,模糊了问责的焦点,定力稍弱脑力稍逊者,就被挪移得晕头转向。 可怕的是,以上两个个案,只是冰山一角。在马来西亚的政治圈子里,“乾坤大挪移”这神功被用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的问题永远不了了之,我们的行政效率越来越差,小市民能在神功对峙里保存小命就不错,要求公平合理还真有点奢侈。 当然,你可以当面斥责这些政客不该乱用“乾坤大挪移”,有损武林道义。若你真的当面如此斥责,政客们可能也会再用“乾坤大挪移”,指说你是造谣生事妨碍言论自由为敌对阵营服务的暴民,把你对“乾坤大挪移”的指责“乾坤大挪移”掉。 读到这里,如果你还不懂“乾坤大挪移”是怎么一回事,奉劝你两句——其一,勿练此功,以免走火入魔;其二,勿搞政治,你承受不住。 20-06-2013

回开裕巷吃饭去!

开裕巷( Kai Joo Lane )只是古晋老街的一条小巷,有两排建于 1923 年的老店,负责建筑工程的是当年的潮属殷商张开裕,巷子的名字也就从这里来。然而,民间更习惯称之为“沙篱巷”,盖因 90 年前店屋建成时一律以沙篱锌片为屋顶。另有棺材巷、妓女巷、鸦片巷等称呼,跟早年这里的行业有关,看似不雅,却又忠实的反映历史,街坊们倒也不以为意。 提及这条巷子,是要带出一个活动。趁着达雅节假期,当地街坊自动自发,筹办了一项街坊聚餐,地点就在巷子里。除了广邀新旧街坊和邻近街坊出席,也把那些已经搬离的街坊找回来,而且也公开让外人参与,用意是向外人推介开裕巷。 当晚天降微雨,然而人潮还是陆续到来。令人感动的是很多白发苍苍的老街坊,在子女的搀扶下,还是赶来与结交大半生的老朋友见面。活动还未开始,场面就热络了,想当然都在聊些往事,有些街坊更是七情上脸。 活动的开始很有意思,由一批年老的长辈街坊共切蛋糕和放飞汽球。其中最年长的一位,已经 92 高龄,比这条街还长 2 岁。据街坊告知,这位阿嫲正是张开裕家族的后人。 没有太多繁杂的程序,活动除了吃饭和街坊的表演外,高潮就是由主持人带动街坊们集体回味往事。街头的广东人豆腐花、锤鱿鱼、古晋首屈一指的鸡粥、当年为这条巷子播歌的电器行、驰名的烧包、才华洋溢的裁缝师、哪一间店早年是妓院或烟馆——经大家集体回味后,整条老街的古早面貌,逐渐清晰。 开裕巷的小,正好凝聚了街坊的情谊。这里的人和家庭,彼此的了解度很高,感情也深。这份感情,已经延续了三代甚至四代人,哪怕有些家庭已经搬离许久,还是可以轻易被联系上。街坊的心里,还记得当年在后巷小街比邻而居的画面——早上大家忙碌于工作,入夜时大家在街头巷尾聊天,小孩子们则玩着自创的游戏,东北电器为大家播放最流行的歌曲,还有锤鱿鱼的香味伴随。一直到深夜,各自回到店楼上睡觉,沙篱巷才安静下来…… 唯有老街,才有这种跨代的人情味。也唯有跨代的人情味,才能展现代代相传的人文传统和美德。这代代相传的,就是“遗产”,无形的“文化遗产”。展读这份文化遗产,后代将读到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前辈努力累积而来的成果,不是理所当然。所以,学会珍惜。 守护文化遗产,就这么一回事。 03-06-2013 20-06-2013《咖啡不加糖》专栏,刊登于联合日...

家有一口田

古人说得明白,家有一口田,那就是“富”。 然而古人也说得不明不白,家有一口田者,田要多大才算富?超过一口田,是否就富上加富?无田者又是否贫穷了? 再从“富”这个字面上思考,古人还犯了一个错误,就是以物质来衡量贫富。有一口田是富,满脑子学问却没有一口田者,富不富? 人人追逐那一口田,有了田的又嫌田小,继续追逐更大的田。人类自古以来,大多为了这物质上的财富,忙碌一生,甚至用尽手段。 别的不说,就说官场,也就这口田作怪。 在福州参观林则徐纪念馆,馆中的资料形容他是好官,是清官,不但自身廉洁正直,而且认真为官,功绩彪炳。后来一直在思考这些评价,越想越心酸。 林则徐当然不会知道后世对他的评价,他可能只想当一个尽本份的官,无论官位高低,也无论在何处为官,都尽力以民为本,行利民之事。因此他即便被发配边疆,也没有意志消沉,在新疆这个地方创建了伟大的坎儿井水利工程,解开了当地农业经济的死穴。 一个尽本份的官,一个身家清廉的官,却成了官场的标记人物。可是,林则徐在做的,为官者不是本该如此吗?林则徐之所以成为典范,恰恰说明当今世上的官,没有几个像林则徐那般合格。 当官的,有了一口田还继续找更多田,再加上使人腐败的权力,导致官场难见清流。结果,权力和财富成了配套,个人利益高于一切,政治原则成了宣传时的响屁。所以,要求一个身家清廉的好官,难。 如果真想看看这样的好官,那也只好去参观林则徐纪念馆了。 23-05-2013 30-05-2013《咖啡不加糖》专栏,刊登于联合日报的《自由言论》    

俯视一座城

飞机下降,从小窗口俯视古晋,城市嵌在绿色里,还有九曲十八弯的河川,构成美丽的地貌。 想起以前有一位讲师在课堂上说起他到砂拉越的经验,说砂拉越的这些河川是龙脉,预示这是人杰地灵的所在,风水特好。讲师说得眉飞色舞,七情上脸,我听得心花怒放,与有荣焉,觉得这位西马老人很有眼光。 我很喜欢从高空俯视这片土地,尤其更靠近地面时,开始看到城市的各个部分,我就开始根据各处的建筑格局和特征,分辨城市各处。 对一座熟悉的城市而言,这原是不难的任务,真做起来,却又不易。总有些地方,怎么看还是无法想起是哪一个所在,待飞机一个转弯,就只能在心头留下谜团。 另有些角落,也要端详老久,才能确定地名。或者,突然发现某个地区和某个地区,原来不过就咫尺之遥,可能仅隔着一道河流及小片森林。 这样的“猜谜”游戏很好玩,虽然只是很短的一点时间,却是无聊的飞行中最趣味盎然的部分。趣味之处,就在于从一种平时不会有的俯视角度,来看这座习惯以平视角度看待的城市。 角度一换,熟悉的城市就不再那么熟悉了。原来,我对这城的熟悉,不过就只是从某个角度而言,换个角度来看,我还必须再认识这城。 懂得角度差异这个道理,别人把这里赞许为天堂,我们也再不必乐翻天;同理,别人嘲讽我们住树上,也不必暴跳如雷。轻易下判断,可笑的是见树不见林的人。 看人生,也是这样吧。 29-03-2013 07-05-2013《咖啡不加糖》专栏,刊登于联合日报的《自由言论》   

虚荣、骄矜和傲慢

优越感未必源自“优越”,有时源自“无知”。 沙巴遭苏禄军侵犯,凡我国民不能走上前线为国效力者,至少时刻关心沙巴同胞的安危,精神上予以支持和鼓励。却先后有一个小家伙和一个大叔,在网络上主张把东马沙砂踢掉,以免拖累西马,那位大叔还老调重弹说东马人住在树上。 这种时候说这种话,话里充满优越感,可是你相信这优越感源自“优越”吗?套一句现代人惯用的话,这言论和行为叫“脑残”。 英国作家塞缪尔·巴特勒( Samuel Butler )说过一句名言——无知的真正特点是:虚荣、骄矜和傲慢。用这句名言来审视上述那位小家伙和大叔,甚为贴切和传神。 我们其实不必为无知者的话而愤怒。我们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我们也不住树上,这两点不必问马来西亚人,外国人也可以回答你。可是,住在西马的人,却有一位小家伙和一位大叔不知道,好可怜。 来,我们心平气和,我们不为无知者愤怒。可是,这事还是挺有启发性的。怎么说? 先说另一件事,也是近来发生的一件小事。我从电台里听见节目主持人提及,一位小歌迷爱偶像爱到不行,把辛苦储蓄的十万人民币,买了一辆汽车,要送给心仪的罗志祥。主持人说,这是不良示范,不值得大家学习。我在收音机前正待点头,突然听见主持人补上一句:而且,差不多马币五万令吉的车吔,我想罗志祥的车比这个好更多倍,他会要吗? 这种话听起来,格外不舒服。那主持人说得不经意,这才是令人背脊一凉的原因。那优越感在平淡中显得更根深蒂固,而且“虚荣、骄矜和傲慢”。 你看,有些东西无所不在,甚至深刻烙在我们脑内。我们应该为那些无知的话摇头的同时,想想自己在某些时候,是不是也如此? 10-03-2013 03-04-2013《咖啡不加糖》专栏,刊登于联合日报的《自由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