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15的博文

• 古晋咔嚓 • 心绪宁静了,把生活的脉络理清了,才能找到安稳舒适的桃源。

图 > 博物院公园 Museum Garden

情愿走过070 | 缝补岁月

走过那面长长的墙,有两个补鞋档口,经常看见几位补鞋匠窝在方寸小天地,等着顾客上门。老时光仿佛在这里倒带回转,什么人的鞋子哪里坏了,就来这儿缝补一 下,心爱的鞋子还可以再穿上一年半载。那样的缝补岁月里,人心深处的主旋律是惜福惜物,在物质丰裕之后,旋律淡出,留下守候的补鞋匠,冷眼看着来往的脚 步,追逐无穷尽的物质欲望。【蔡羽】

从老街导览走向城里深处 ——兼谈都市生活与老区文化的碰撞

文 / 蔡羽   在 1963 年以前,砂拉越和马来亚是两个国度,来往并不密切。古晋是砂拉越的首善之都,百年来进出口贸易和对外交通主要依赖新加坡这个国际港口,包括华族移民南来也先登陆新加坡,再乘船到砂拉越。换言之,新加坡才是与砂拉越联系最为密切的地方,其中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两地的华社民间,皆深受闽南文化和潮州文化的影响。 马来西亚成立后,尽管新加坡于 2 年后就退出,但是砂拉越和新加坡的亲密关系依然维持。即便到了 1980 年代,古晋人对新加坡的了解更胜吉隆坡,许多家庭也都有亲戚或家人在新。 简单勾勒早期的古晋——福建人和潮州人居多,还有客家人、广府人、海南人、诏安人、兴化人、少数福州人、江西人等,主要方言是福建(闽南)话。商业的部分,进出口贸易多由福建人经营,京果业则由潮州人主导,其他如广府人主要经营金饰业、裁缝业;海南人开咖啡店、餐厅;诏安人养猪、当苦力;兴化人掌交通运输业;客家人务农等。民间信仰方面,有大伯公庙、福建人的广泽尊王庙、潮州人的玄天上帝庙、海南人的天后庙等。这是砂拉越最老的街区——古晋老街区的基本面貌,也很有新加坡的影子。 海唇街是砂拉越第一街,约出现于 1860 年代。 一如南洋的其他老街区,华人商店是带动古晋发展的火车头。华人移民自 1840 年代开始陆续南来,砂拉越第一条街道海唇街( Main Bazaar )大约在 1860 年代出现。华人商店主要沿着砂拉越河建起,河对岸是马来甘榜,老街区周边也都被大小不一的马来甘榜围绕,另有印度穆斯林和爪哇人的小村落参杂其中。至于原住民毕达友族和伊班族的村庄,则在比较远的地方。 当时的砂拉越河,在海唇街和甘蜜街( Gambier Street )这个段落是繁忙的港口,沿河排开众多码头和货仓,工友们忙碌的在起卸货物,河上除了货轮往来,还有往返上下游运载土产和日用品的船只,以及横渡两岸的马来舢舨。未进入航空时代前,这里的码头也是对外运输的唯一出口,见证最多聚散悲喜。 【新的古晋开始出现】 古晋老街区的格局和面貌,很长一段时间变化不大,也一直是最主要的人口集中地。到了 1970 年代末尾,经济大好,小城开始蠢蠢欲动,奔向现代化发展。工业区、新兴商业区和住宅区陆续出现,人口逐渐从老街区分散出去,新的古晋大抵从那时开始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