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古晋笔记 | 老活力 • 白人拉者的救命恩人 > 万福(Ban Hock)



有一个名字,在古晋的街巷里出现多次。在电星大厦(Electra House)后有万福巷(Ban Hock Lane);在爪哇街(Jawa Street)从前有万福码头,现已拆除;还有一条古晋人熟悉的万福路(Ban Hock Road)。根据国际时报李君的报导这段故事,得从1878年某一天说起——年仅20岁的杨源抄在浮罗岸旧跑马场附近的菜园收割自种的青菜,准备拿到甘蜜街菜巴刹售卖,突然看见有一洋人从疾驰中的马背上摔落。他赶紧冲上前去给予施救,总算把那人救醒,原来那人正是第二代拉者查尔斯布洛克。为了回报杨源抄的救命之恩,拉者先是将警员的伙食交由杨源抄后来创办的万福宝号承包,让他赚到第一桶金。几年后,他又创立了万福硕莪厂。1894年,甘蜜街新店竣工,杨源抄租下其中一间店铺创办“万福顺”宝号,以经营杂货和土产买卖。20世纪初,杨源抄的事业攀上最高峰,一口气兴建爪哇街店屋、兴建福建义校、扩建万福码头,并且开辟多元化庄园“万福园”,这个庄园的位置就是今天万福路的地段。到了那个时候,万福宝号的杨源抄在商场上的地位,已然直逼当年的几位闽潮商场大老。到了1920年代,扩张太快加上管理不当的万福商业版图,宣告崩溃,这个传奇商业故事自此谱上句点。[蔡羽]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笔记 | “七层楼”

人们惯称“七层楼”的万福路平民房,是上个世纪50年代古晋市议会的一项大工程,为无数升斗小民提供相对廉宜的住屋。这项建筑工程是在1956年启动,计 有六栋七层楼组屋、十一栋三层楼以及五栋两层楼,共532个居住单位。平民房总建费将近400万元,耗时两年多,于1958年8月1日完工,所有单位月租 仅数十元。有意思的是,每一栋平民房皆冠以砂拉越地名,比如“民都鲁”、“荷万”、“达岛”、“实布迪”等。时至今日,有关平民房所在位置已经成为市区黄 金地段,因而时有搬迁的风声,迄今未能证实。【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