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有个好名字,叫“大光”。当年它也的确是阅读市场上的“大光”,生意火红,除了学生到这里买课本和参考书,还有不少爱书人也来这里买书。
临近印度街尾,远远看见大光书店前面的帐篷,几乎把书店都遮蔽。还好帐篷不够高,书店那书法大字浮雕招牌还可以看见。心里嘀咕,怎么店前那小贩把人家的风水都遮去了。
及至走到店门口,我呆住。原来那门口卖衣服的帐篷,不是遮住这店,而是取代这店。店里没书,满坑满谷都是衣服。高高吊着的,折好叠着的。店员看着我这个来买书的人,我看着店里那些不卖书的人,都傻着眼。
一种神伤涌上心头,当我走出店外,回头再看看那曾经很熟悉的招牌。一家承载很多老回忆的本土书店消失了,那个年代逛书店的情趣也在风中飘散了。
我走入另一家老书店,老板娘说大光书店只是搬走,而且改以批发为主,心下宽慰一些。蹲在老书店的书架前,那些旧书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排着,没有分类,要找一本书可得落足眼力。早期的人不都是这样找书,一旦在乱书丛中找到一本喜欢的书,那就是如获至宝。
那年头,书店老板和爱书人通常都成为朋友。有了交情,很多时候就有了方便。价钱松动了,有时会帮朋友留书,或者任爱书那人就地坐着读书,一切随便。我在前辈文友的文章里,经常读到这些感人的记录。
来到这个大企业的时代,书店这一行也无可幸免,小书店难以生存,还可以的都转卖课本、参考书或文具,真正爱书的人,也就渐渐没再出现。有时在想,生意这东西,到了某个时候就只是冷冰冰的系统作业。老年代那富含人情味的交易方式,大概很难重现。
31-01-2013
13-02-2013《咖啡不加糖》专栏,刊登于联合日报的《自由言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