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老书店变服装店


要找一本老书,想着那家小时常去的老书店可能会有。于是,从办公室穿越老街,过小巷,顶着中午的烈日,和烈日里有点离奇的极细极细的雨。将近三十年不曾踏足的书店,再来,会是如何情景。边走,边这样想着。

书店有个好名字,叫“大光”。当年它也的确是阅读市场上的“大光”,生意火红,除了学生到这里买课本和参考书,还有不少爱书人也来这里买书。

临近印度街尾,远远看见大光书店前面的帐篷,几乎把书店都遮蔽。还好帐篷不够高,书店那书法大字浮雕招牌还可以看见。心里嘀咕,怎么店前那小贩把人家的风水都遮去了。

及至走到店门口,我呆住。原来那门口卖衣服的帐篷,不是遮住这店,而是取代这店。店里没书,满坑满谷都是衣服。高高吊着的,折好叠着的。店员看着我这个来买书的人,我看着店里那些不卖书的人,都傻着眼。

一种神伤涌上心头,当我走出店外,回头再看看那曾经很熟悉的招牌。一家承载很多老回忆的本土书店消失了,那个年代逛书店的情趣也在风中飘散了。

我走入另一家老书店,老板娘说大光书店只是搬走,而且改以批发为主,心下宽慰一些。蹲在老书店的书架前,那些旧书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排着,没有分类,要找一本书可得落足眼力。早期的人不都是这样找书,一旦在乱书丛中找到一本喜欢的书,那就是如获至宝。

那年头,书店老板和爱书人通常都成为朋友。有了交情,很多时候就有了方便。价钱松动了,有时会帮朋友留书,或者任爱书那人就地坐着读书,一切随便。我在前辈文友的文章里,经常读到这些感人的记录。

来到这个大企业的时代,书店这一行也无可幸免,小书店难以生存,还可以的都转卖课本、参考书或文具,真正爱书的人,也就渐渐没再出现。有时在想,生意这东西,到了某个时候就只是冷冰冰的系统作业。老年代那富含人情味的交易方式,大概很难重现。

31-01-2013
13-02-2013《咖啡不加糖》专栏,刊登于联合日报的《自由言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笔记 | 脉搏 • 从1884年那场大火说起 > 凤山寺(Hong San Temple Kuching)

根据民间说法,今日香火鼎盛的凤山寺在 1897 年以前只是一座很小的庙,今天的格局是那年之后才出现的。之所以会有 1897 年的大整修,又跟 1884 年古晋(砂拉越)的大火灾有关。 1884 年 1 月 20 日,星期六凌晨,亚答街和中国街转角处的店屋起火燃烧,在还是木料和亚答叶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年代,亚答街、海唇街、中国街、横街(下横街)迅速陷入火海。尽管欧洲传教士、马来人及华籍店主迅速配合消防队展开救火行动,但看来无阻火势延烧。后来,一场倾盆大雨突然来临,才将狂烧了五个小时的野火一举浇熄,保住了大石路(今敦哈志奥本路)和海唇街部分店屋,但亚答街、中国街及横街的店屋则悉数化为灰烬。根据事后统计,这场大火中共有 190 间店屋全毁, 6 间部分烧毁。大火之后,有人绘声绘影,说在靠近凤山寺的一间亚答屋的屋顶上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肚兜的小孩,挥动着一面黑旗,阻止火势不再向前,保全了剩余的店屋。人们相信,这个小孩就是郭圣王(圣王公)。 火灾之后,老街重建,改以石砖为建材。凤山寺旁原本只有几间亚答屋的山坡地段,也发展起来,就是隔一年出现的友海街。人们也为了答谢神恩,重建凤山寺。这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有关圣王公显灵的传说,另一个要算是花香园的水龙头了。 【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