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的朋友突然问:这些人乘船去对岸干嘛?有景点吗?
我一时还没回过神:他们回家呵。
她一脸错愣:干嘛乘船?没有路桥吗?
我继续没有回过神:桥很远,他们向来都是靠船来回两岸的。
她像发现新大陆:这些小船很早就有了?!
我开始搞懂真正的问题:是,百年以上。
她提高声量:我还以为是旅游部安排的游船!
我开始化身说书人,简单说起这河的历史,以及对岸马来干榜和古晋老街的渊源。城村遥遥分居两岸,隔水相望,这种格局是古晋的百年景观。城这边向来都是华人经营的商圈,河对岸的马来人也是华人的老顾客,每天渡河,过来买点什么,或者工作。
问老街那些老字号,都有不少情谊深厚的老顾客,就住在对岸干榜。他们之间的情谊,甚至都已经传承两三代人。有些马来人可能已经搬离对岸的干榜,但还是会在特定时候,回到老街“帮衬”华人朋友。
这河上稀落的点点舟影,就是促成种族和睦的流动桥梁。今天,小舟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一部分,除了继续乘搭的村民,还加入拿着地图的游客。
“人文旅游”这名词听起来很大块头,其实不就是像呼吸这么一回事。最怕刻意搞作,搞得呼吸不畅。
24-01-2013《咖啡不加糖》专栏,刊登于联合日报的《自由言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