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生活逐渐好了,但还是带着苦味的日子。老一辈人的青春岁月都拿来应付三餐不继的挑战,上学读书只是奢想。4、50年代出生的人好一点了,大多有机会上学,但是帮补家里的工作还是比较重要,即便读了,有个小学学历就是读了不少书。若是读了初中,那算是有学问。高中毕业,那年头的印象是“大学”的水平。教育还不算普及,文盲还很多,也就难怪有代笔写信这一行。
有意思的是,这许多不识字的先辈,却重视教育,知道教育是百年大业,强国之本。大家可以把辛苦攒下来的钱,捐了出来办学校,避免后代重蹈覆辙。这种远见,今天我们想想就明白,可是对文盲来说,他们看得到,那才是真智慧。
别小看这捐钱办校的动作,在贫苦的年代可不是小事。那时吃喝都要节俭,饭桌上以菜类或米饭为主,大鱼大肉那是难得的大节日才有的。衣服呢,破了就补,补到真不行了,才去做一套新的。小孩子长大了,旧衣“传”给更小的孩子穿。家里永远收着瓶瓶罐罐,以便重复使用。要买点什么嘛,那时大家不流行也不习惯借贷,都把钱存够了再买。存不够,算了。
思及那样的年代,看看我们这个年代,真让人脸红。我们之中,很难找一个零负债的人。即便手有余裕,要说捐款办学或做慈善,不然就视而不见,不然也一边拔毛一边牢骚,说什么这是辛苦钱,那是血汗钱。我们这时代的国家,几乎也都是负债累累。法国和美国一加税救国,还有富人避税逃离。可见,一国之民如何,国也将如何。
我们的先辈,不必读书,却有做人的最根本价值观。这么说来,现代教育也大有问题。
31-01-2013《咖啡不加糖》专栏,刊登于联合日报的《自由言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