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最爱烧米#05



她真是老彭见过的女孩之中,最爱吃烧米的。她叫杨月明,对烧米的痴迷,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天幸她每次至多吃三粒,才不致变成肥婆。

“喜欢吃就喜欢吃,有什么好问的。”

在老彭的想法中,烧米内馅的主要成份是猪肉,猪肉是众多肉类中,最不适合女人的一种。这的确是个奇怪的偏见,老彭自己也是知道的,可是看杨月明天天吃却毫无厌腻,他有好几次还是忍不住“关心”起她爱吃烧米的原因。结果,他的啰嗦终于换来呛声。

说起来,杨月明“义无反顾”吃烧米的脾气,倒是她的真性情。

她来自海口区,寄宿在亚答街舅舅的家,是一位华文独中生。他们是在革命活动中认识的。那年她芳龄十七,热爱文学的少女写得一手好文章,是革命组织里的文宣一把手。别看她外表柔弱,在组织里是出了名的坚守原则,加上口才超好,那些男生都得敬畏她几分。

怎么看,老彭和她都是一对郎才女貌,加上两人都喜欢文学,有知识,所以组织里众人都有意凑合两人。老彭知道同志们的用心,就是不知道杨月明心里怎么想。

有一天傍晚,老彭和杨月明吃过烧米,他像往常般送她回家。他们从电力街走到甘密街,再朝老巴刹和新巴刹之间的政府办公大楼方向走去。然后,他们在石头渡口止步,双双在河边坐下。

夕阳在河上烫一层金光,河对岸的那座皇宫也被昏黄笼罩着。那时正值风云动荡,反帝反殖的呼声到了风口浪尖处,大英帝国的“日不落”神话正在萎缩,眼见革命成功在望。可是,同时掀起争议的,却是砂拉越参组大马的议题,政治局势因而又陷入一片混乱。

老彭和杨月明保持一个距离,坐看河口落日,两人净聊着政治,直到落日几乎隐没在远方的山头,两人终于沉默下来。

(待续)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2013年 | 吉隆坡11

在茨厂街( Petaling Street )和敦李孝式街( Jalan Tun H.S.Lee ,前称谐街 High Street )两条大街之间,夹着一个十字形的李霖泰菜市场。这个市场有四个出口,除了上述两条街的出口外,另有两个出口分别在思士街( Jalan Hang Lekir )和中华巷。这里原名道理巷( Trury Lane )、菜巷或 Jalan Sang Guna ,到了 1990 年才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李霖泰早年是行动党的国州议员,在 1990 年退出政坛,投身社会工作。由于在担任国会议员期间,与小贩关系很密切,积极处理小贩问题,因而被誉为“吉隆坡小贩之父”,并且在他退出政坛后,茨厂街的小贩们就把民间惯称的“菜巷”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纪念其功绩。出入茨厂街多次,却不太留意这个菜市场,这次特地细心走走,才体会到这个老市场的魅力。老牌的美食如猪肠粉、亚三叻沙等,令人垂涎欲滴,其中的老店老字号也令人着迷。在湿漉的市场中走动,肉菜海鲜杂货五味杂陈,这里飘着吉隆坡古早的生活味道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