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分成东西马,中间隔着南中国海,外国的朋友经常搞不清楚状况,来到东马找吉隆坡。东西马不单有地理上的区隔,还有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心理上的距离。
某位年轻朋友不久前对我说:西马人太不了解砂拉越。
我看着她,笑着问:你了解西马吗?
摊开地图,马来西亚不过是地球上很小的区块,却拥有相当丰富的文化生态。如果站在东马西望,一般人所谓的西马指的大概是巴生河流域、槟城、新山、马六甲等地,想必多数东马人对吉兰丹、登嘉楼、吉打等说不上所以然。
我敬重的作家朋友“知食份子”林金城曾经在书中写过,当年在台湾升学时,曾经在事关东马的课题上,被台湾同学考倒,令他感慨万分。过去十年,他积极从事饮食文化考究,走遍马来西亚各地,在一趟一趟的寻味之旅中,揭开马来西亚许多地方的文化风光。读着他的文字,我也才意识到,陌生的吉兰丹和登嘉楼,原来有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
上周招待一家来自吉兰丹、定居在吉隆坡的朋友,大伙的话题离不开对各地差异性的惊叹。他们用旅行的脚步漫游古晋的老街区和长屋,我则从他们的言谈中再多一点窥探吉兰丹。我们也聊起西马的原住民,他们承认许多西马人并不了解这一块。
西马原住民是极少数民族,不像砂拉越的原住民乃多数,因此砂拉越原住民具有比较高的官方地位。然而即便多数,砂拉越其他民族也未必对原住民有充分的认识,也就不难理解西马少数的原住民会受到多严重的忽视。
甚至我们应该进一步追问,西马人真的了解西马吗?东马人又真的了解东马吗?在东马,砂拉越和沙巴其实也有很大的差异,砂拉越古晋和诗巫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风貌。我们不能以为略知一二,就谓之了解吧。
这些年,马来西亚充满各种争议,其中政治和文化信仰方面的争议最为热络。我想这是好现象,我们从争议里发现彼此同在一面旗帜下那么多年,彼此竟然缺乏对话和认识。而过去十多年来民间学者努力进行的地方研究,正好为许多问题提供了答案,也提出更多需要我们去了解的题目。
半个世纪之后,我们应该放下“你不够了解我”的被害心理,代之以“我不够了解你”的同理心,好好重新认识这片土地吧。我们未必需要去进行宏观的诠释,就当作发现家乡那些不为人知的小典故、小故事,不也挺有趣嘛。
了解越多,见证的差异越多,我们才真正懂得包容和尊重,是这片土地教会我们的事。而后,我们就懂得怎么和世界共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