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古晋笔记 | 老活力 • 法官律师都离开了 > 旧法庭建筑群(Old Court House Buildings)



1847年,白人拉者詹姆士布洛克(James Brooke)批准路德教会兴建长方形的双层木屋作为教堂与学校,不料建筑工程接近完工时,该传教士就被调回德国,因此拉者便在隔年征用有关木屋作为政府行政和审案的办事处。1868年,第二任拉者查尔斯(Charles Brooke)继位后,便把木屋拆除,开始大兴土木打造全新的政府建筑,也就是今天位于敦阿邦哈志奥本路(Jalan Tun Abang Haji Openg)旁的旧法庭建筑群。由于建筑材料短缺,建筑工程到1874年才完工并启用。最早完工的部分,是今天的大钟楼两旁及其后的一排建筑,而当时在这里运作的政府部门包括法庭、县公署、财政部、邮政局、稽查局、政府印务馆和船务办公室。从1874年到1927年,由于不敷应用,这个建筑群一直在扩建,才形成今天我们看见的规模。这其中,面向砂拉越河的大钟楼是1883年才加上去的,而横亘在亚答街(Carpenter Street)及印度街(India Street)之间的“日本屋”(Japanese Building)则非拉者政府所建,是由日本军在194145年间建起。话说在1875年,也就是启用后第二年,查尔斯在这里召开了第五届最高议会,象征着这个建筑群集立法、行政、司法权于一身,是一个重中之重的所在。1973年,新的立法议会大厦(也就是今天的敦拉萨展览馆)启用后,这里就主要作为法庭建筑用途直到上个世纪末,也因此到了今天,民间还是惯称其为“法庭建筑群”。2000年过后,法庭迁离,这里经过翻新,摇身变成“砂拉越旅游大厦”,里头有旅游咨询中心、餐厅、咖啡馆、精品店、小型表演厅和放映厅等,不但旧法庭的色彩淡化了,当时伴随法庭建筑群而出现于邻近街头巷尾的律师楼,大多也已他迁或结业。这足以说明,在一个社区之中,任何一个变迁都将牵动当地的生态结构。有趣的是,早年华人都以各自的方言,把法庭称为“玻璃厅”,欲知其典故为何,可以参考前文《小街的浪漫》。[蔡羽]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笔记 | 脉搏 • 从1884年那场大火说起 > 凤山寺(Hong San Temple Kuching)

根据民间说法,今日香火鼎盛的凤山寺在 1897 年以前只是一座很小的庙,今天的格局是那年之后才出现的。之所以会有 1897 年的大整修,又跟 1884 年古晋(砂拉越)的大火灾有关。 1884 年 1 月 20 日,星期六凌晨,亚答街和中国街转角处的店屋起火燃烧,在还是木料和亚答叶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年代,亚答街、海唇街、中国街、横街(下横街)迅速陷入火海。尽管欧洲传教士、马来人及华籍店主迅速配合消防队展开救火行动,但看来无阻火势延烧。后来,一场倾盆大雨突然来临,才将狂烧了五个小时的野火一举浇熄,保住了大石路(今敦哈志奥本路)和海唇街部分店屋,但亚答街、中国街及横街的店屋则悉数化为灰烬。根据事后统计,这场大火中共有 190 间店屋全毁, 6 间部分烧毁。大火之后,有人绘声绘影,说在靠近凤山寺的一间亚答屋的屋顶上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肚兜的小孩,挥动着一面黑旗,阻止火势不再向前,保全了剩余的店屋。人们相信,这个小孩就是郭圣王(圣王公)。 火灾之后,老街重建,改以石砖为建材。凤山寺旁原本只有几间亚答屋的山坡地段,也发展起来,就是隔一年出现的友海街。人们也为了答谢神恩,重建凤山寺。这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有关圣王公显灵的传说,另一个要算是花香园的水龙头了。 【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