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波央那个早上



流光在这里,究竟是怎么淌去的?我站在村子高处,俯视满山村屋颜色各异的屋顶,远些那看来流得很慢很安静的河,更远些那应当忙碌得很的城市高楼。

身后的老村屋,探出个老人,用马来语和简单的福建话跟我打了声招呼。这老人1959年就在这河边的村落住下,早年曾经在对岸的慕娘公司打工,认识许多华人大老板,福建话是当时学来的。个子矮小的他,裸着的上身满是皱纹,我像数年轮般猜测他的年纪,果然没错,已经80好几。

说起这村的历史,老人也说不上来。大概村子太久远了,往事早已如烟。村民只依稀记得上一代说过,这村——干榜波央的先民来自爪哇,定居于此过百年,岂能三言两语说得明白。

岁月显然不怎么梳理这百年村庄,村屋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却又胜在各有特色。比之规划齐整的现代住宅区,我更喜欢这充满个性的村子。不同的村屋透露着屋主的格调,板屋砖屋绿墙粉红墙砂厘屋瓦盐木屋瓦各形各色,都有揣测的空间,容我在想像中构思屋主人的形象。

沿着村屋间挤出的小巷子九转十八弯,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况味,小时纸面上的迷宫变大变立体起来,这里没有指路的箭头,除非久居于此的村民,否则谁也不可能理清方位。每个转弯都有动静,每道墙上的光影都是阳光日复一日的刻印,偶遇某座废弃残破的老村屋时难免楞着,却又懂得再茂盛的繁衍终究也有枯枝落叶。

所以流光究竟是怎么过去的?

半山那村屋前的石阶上坐着的妇女,可怀旧得很。她们喜欢住在这村子,偶尔乘船到对面的城区,买点需要或想要的什么。她们希望保留村子的样貌,当对岸的游客乘船而来,可以看看真实的马来波央村,是如此这般呼吸着。

是的,80好几那老人也这么想,他的孩子有些已经搬离,他还是选择住在村子的高处,每天上下也不觉得累。他怀念过去的日子,怀念那些华人老板和朋友,也笑说家里用的都是中国制造。他话题一转,语气带着骄傲:我们这里才是真正的Satu Malaysia

离开前,看着安静悠悠的砂拉越河,河面的水纹轻描淡写。流光一直这样远远而去。(图文 / 蔡羽)

老村子总有一份随意安适。

村屋的色调,融和在周围的绿意之中。

阳光日日刻印于此。

暗藏在村屋间的小木桥,收录多少村民的跫音?

此岸彼岸,形成怎样的对话?

水上的流动桥梁,百年来衔接着不同的文化。

村子也伸出高高的触角,碰触现代化资讯。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2013年 | 吉隆坡11

在茨厂街( Petaling Street )和敦李孝式街( Jalan Tun H.S.Lee ,前称谐街 High Street )两条大街之间,夹着一个十字形的李霖泰菜市场。这个市场有四个出口,除了上述两条街的出口外,另有两个出口分别在思士街( Jalan Hang Lekir )和中华巷。这里原名道理巷( Trury Lane )、菜巷或 Jalan Sang Guna ,到了 1990 年才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李霖泰早年是行动党的国州议员,在 1990 年退出政坛,投身社会工作。由于在担任国会议员期间,与小贩关系很密切,积极处理小贩问题,因而被誉为“吉隆坡小贩之父”,并且在他退出政坛后,茨厂街的小贩们就把民间惯称的“菜巷”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纪念其功绩。出入茨厂街多次,却不太留意这个菜市场,这次特地细心走走,才体会到这个老市场的魅力。老牌的美食如猪肠粉、亚三叻沙等,令人垂涎欲滴,其中的老店老字号也令人着迷。在湿漉的市场中走动,肉菜海鲜杂货五味杂陈,这里飘着吉隆坡古早的生活味道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