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坡二马路(New Bridge Road)和漆木街(Carpenter Street)的转角处,看见“再和成伟记信局”,有点惊喜。
19世纪上半叶,清朝积弱,贪污腐败横行,加剧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为了挣一口饭吃,大家必须另谋出路,终于在历史上促成大批移民下南洋的局面。 当时的华人南来是带着淘金的心态,没有久留的打算,因此以侨民自居,把在南洋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寄回故乡。然而,那个年代要把钱隔海汇到中国可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
当时,中国和南洋之间有不少水客往返。他们从中国带货来南洋售卖,又从南洋带回香料等货品回去中国买卖。因为这个方便,水客们就成为最早的汇兑商,协助南洋侨民带信、带钱回去给中国的家人和老亲。这个过程,全凭信任,如果遇人不淑,这笔血汗钱就要被中饱私囊了。
随着侨民人数急速增长,水客已经无从应付这个工作,于是便有了比较有系统的民间信局的出现。这些由各籍贯华人开办的信局是侨民和家乡的桥梁,除了协助办理 汇兑,也基于早年的侨民多不识字,因此也有提供代笔写信和收寄信件等服务。信局的存在,有些是整间店面专营,有些则是附设于杂货店、药行、银行的柜台。
新加坡作为早年南洋地区重要的国际商港,信局行业一度极为蓬勃。据统计,从20世纪初期至二战后的一段时间,新加坡共有超过200家信局,每年处理的汇款 金额以及书信往来甚为可观。到了1960年代,随着南洋各地逐渐摆脱殖民统治,“侨民”逐渐成为“公民”,与中国老家的联系也逐年减少,汇兑业迅速萎缩, 信局也就成为夕阳行业。1970年代,新加坡仅剩的信局只有60家左右。
由潮洲富商李伟南于1910年创设的再和成伟记信局,是今天新加坡少有还在营业中的百年老信局,默默守在这个转角,见证历史的一再转弯。[蔡羽]
19世纪上半叶,清朝积弱,贪污腐败横行,加剧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深火热。为了挣一口饭吃,大家必须另谋出路,终于在历史上促成大批移民下南洋的局面。 当时的华人南来是带着淘金的心态,没有久留的打算,因此以侨民自居,把在南洋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寄回故乡。然而,那个年代要把钱隔海汇到中国可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
当时,中国和南洋之间有不少水客往返。他们从中国带货来南洋售卖,又从南洋带回香料等货品回去中国买卖。因为这个方便,水客们就成为最早的汇兑商,协助南洋侨民带信、带钱回去给中国的家人和老亲。这个过程,全凭信任,如果遇人不淑,这笔血汗钱就要被中饱私囊了。
随着侨民人数急速增长,水客已经无从应付这个工作,于是便有了比较有系统的民间信局的出现。这些由各籍贯华人开办的信局是侨民和家乡的桥梁,除了协助办理 汇兑,也基于早年的侨民多不识字,因此也有提供代笔写信和收寄信件等服务。信局的存在,有些是整间店面专营,有些则是附设于杂货店、药行、银行的柜台。
新加坡作为早年南洋地区重要的国际商港,信局行业一度极为蓬勃。据统计,从20世纪初期至二战后的一段时间,新加坡共有超过200家信局,每年处理的汇款 金额以及书信往来甚为可观。到了1960年代,随着南洋各地逐渐摆脱殖民统治,“侨民”逐渐成为“公民”,与中国老家的联系也逐年减少,汇兑业迅速萎缩, 信局也就成为夕阳行业。1970年代,新加坡仅剩的信局只有60家左右。
由潮洲富商李伟南于1910年创设的再和成伟记信局,是今天新加坡少有还在营业中的百年老信局,默默守在这个转角,见证历史的一再转弯。[蔡羽]
这是在古晋么?现在营业什么呢?谢谢
回复删除大林子
不,这在新加坡。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