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流浪很美


出外的时间太久了,即便内心想回去,却也不容易回去。她在电话那头幽幽地说,我在这头怔怔地听。

半个小时的通话,在跌落的情绪中草草挂断。房间内的空气里尽是原子灯的苍白无力,任何声息都无从攀附,只有她消沉的话音盘旋又盘旋,如利爪刮过四壁,听在耳里让人忐忑不安。我试图把视线转移到窗外,半轮明月挂在窗户一角,看来像一幅冷酷的风景画,却因为月缺而不觉圆满。

房间角落搁着几大箱杂物,一不留神就让蛛网捆绑,如历史文物般透着神秘感。那也确是历史文物,都是些老东西,那年在外地升学时的一些文件、用品和纪念品。几个大箱子就这样倚着墙角十年,只是偶尔农历新年前清理时被移动一下,后又归位,我从来不曾因为嫌烦而扔掉这些不值钱的宝贝,任由它们在墙角沉静,不动声色的保留我部份青春岁月。

我突然想把那些岁月翻出来缅怀一番。箱子一开,也就把流浪的记忆都泄露出来,白色的空间里多了许多泛黄的影像。我的心一酸,她的话又上了心头,突然清楚记起那种无奈的感觉是如何催人神伤。眼神飘向窗口的月亮,今月曾经照古人,连月亮也老得发黄。

车水马龙的路边,我也这样仰首痴望婵娟。那是十年前的月亮,看来比现在清亮,也没那么黄。十五的月亮圆,八月十五的月亮更圆得充满隐喻,独在异乡的游子当然听懂月亮的心意,但团圆很难,因为回家的路太远。正如我眼前的高速公路,长得不见头尾,所有的热闹只是陌生的热闹,与我何干?只能安慰自己,想至少还有一个苏轼,在千年之外,与我共此婵娟,把酒问青天。

我确实不想回宿舍,不想听恼人的寂寞喋喋不休。作为一个游子,寂寞不是我喜欢却如影随形的朋友。以至我在宿舍门口还是停下脚步,然后选择在邻近小公园里呆坐。不远处三几家,零落熠动着灯笼的微光,我的童年跟着在微光里隐现。那是热闹的光景,我们成群小孩在大人的带领下,走遍大街小巷。而今,我只是一名孤单的游子,欣赏着别家的团圆,像观众。

这样的感觉深不见底,也是我的第一次乡愁。异乡孤身的少年,面对巨大的乡愁,有泪只能往肚里吞,但吞下去的泪又像滴落水井般,隐约传来一声极细微的闷响,更扰乱了脆弱的心智。

毕业后,我很快离开这座充满闷气的城市,回到我简朴的家乡。吊诡的是,回乡十年后,我却日思夜想那座曾令我寂寞的城。

这些年,时刻想着出走。说是池塘里的鱼惦念大海也好,或是笼子里的鸟向往蓝天也罢,就很想走。才发现自己不必流浪了,却反而眷恋起流浪。

不久前和朋友去了中国。临时决定的,一个星期后就走。初到广州,我就离队,自己一人在方向错落的陌生国度,尽情游览,尽情迷路。在这种千年之都,多少人来到这里,又从这里离去,或者死在这里,我把自己当作千年以前游走千里的诗人骚客,把自己的脚步也浅浅的加在古都厚厚的史册中。

古文人十之八九都是浪子,而中国太大,一出家门就是千里。音讯难传的年代,家人朋友真是心头一滴永远垂挂的泪,重逢是有生之年的盼望,却掌握不住。

游子苦情,暗夜最是绵长。四野皆墨,虫鸣越密集,心情更孤清。此时除了仰头对月叹息,寄情婵娟外,还能如何?要学李白的豁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岂是那么容易。

可怜的是这当空的玉盘子,千年来装满游子的感伤,难怪越来越黄。那不是普通的黄,而是一种心力交瘁的枯槁。

矛盾的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要真走上万里路,却又是流浪了。难怪流浪的人即便心里都苦,却也止不住流浪的脚步。心头的一抹苦味,其实换来的是悠长的生命清香。

如此说来,流浪倒是美丽而动听的。

把灯熄灭,将睡之际,不愿止息的思绪竟然钻入我的梦。我起身大踏步往外走,没有过重的背包,头也不回就上路去了……

28-11-2007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2013年 | 吉隆坡11

在茨厂街( Petaling Street )和敦李孝式街( Jalan Tun H.S.Lee ,前称谐街 High Street )两条大街之间,夹着一个十字形的李霖泰菜市场。这个市场有四个出口,除了上述两条街的出口外,另有两个出口分别在思士街( Jalan Hang Lekir )和中华巷。这里原名道理巷( Trury Lane )、菜巷或 Jalan Sang Guna ,到了 1990 年才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李霖泰早年是行动党的国州议员,在 1990 年退出政坛,投身社会工作。由于在担任国会议员期间,与小贩关系很密切,积极处理小贩问题,因而被誉为“吉隆坡小贩之父”,并且在他退出政坛后,茨厂街的小贩们就把民间惯称的“菜巷”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纪念其功绩。出入茨厂街多次,却不太留意这个菜市场,这次特地细心走走,才体会到这个老市场的魅力。老牌的美食如猪肠粉、亚三叻沙等,令人垂涎欲滴,其中的老店老字号也令人着迷。在湿漉的市场中走动,肉菜海鲜杂货五味杂陈,这里飘着吉隆坡古早的生活味道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