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最爱烧米#03



老彭其实不是很多话,尤其对本身过去的事情谈得不多,倒是对老街一带的改变表露很浓的兴趣,这也是小郑和他之间的主要话题。

“我还一直记得那条街叫公司尾,原来你们已经叫它马吉街了。”老彭边笑边摇头。

“我可不知道‘公司尾’这名字,为什么你们这么叫它?”轮到小郑满头雾水了。

老彭想了一下:“大概是因为那排店再过去就是回教堂和马来人住的地方,已经看不到华人的店,所以才叫‘公司尾’。”

年代久远,老彭也不过记得大概。这也难怪,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远走香港,直到前几年才获准回来,而迟至今年才真正回到这个出生地。断线半个世纪的记忆,早已斑驳残损。

那是风风火火的年代,反帝反殖的呼声形成一股潮流,推动当时的年轻人站到前线,对抗强权。老彭那一代人,和他们的父辈祖辈很不同,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本身不可能“回去”中国,砂拉越才是他们安身立命之处。

十八、九岁的老彭,开始投身革命。出生在公司尾土产店的他,家境富裕,当年有机会就读高中。在革命部队中,他是倍受尊敬的知识青年,有学问、有见地、有谋略,因此很快就成为部队里其中一个小分队的中流砥柱。

当然,这也让老彭很快就成为当局监视的目标。眼见局势不对,老彭在父亲的强硬安排下,暗渡香港。也就在他离开后不久,马来西亚就成立了,他的名字被一笔描黑,此后不能返家。

小郑听着老彭侃侃而谈,心里尽是老彭登高一呼的有型画面。老彭虽老,眉宇间英气犹在,英雄侠骨看来所言非虚。小郑是七十年代末的后生,老彭的经历,听在他耳里也不过就是故事。

这已是第十天,老彭依旧六粒烧米一杯热豆腐水。这天饮食中心人少,小郑得以和他久坐闲聊,也第一次听老彭滔滔不绝。

(待续)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笔记 | “七层楼”

人们惯称“七层楼”的万福路平民房,是上个世纪50年代古晋市议会的一项大工程,为无数升斗小民提供相对廉宜的住屋。这项建筑工程是在1956年启动,计 有六栋七层楼组屋、十一栋三层楼以及五栋两层楼,共532个居住单位。平民房总建费将近400万元,耗时两年多,于1958年8月1日完工,所有单位月租 仅数十元。有意思的是,每一栋平民房皆冠以砂拉越地名,比如“民都鲁”、“荷万”、“达岛”、“实布迪”等。时至今日,有关平民房所在位置已经成为市区黄 金地段,因而时有搬迁的风声,迄今未能证实。【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