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草场不见了


旭日在清晨的天空缓慢登高,微风出现在草浪之中,整片草地因为风的奔跑而热闹起来。我和玩伴来到这里,时而把风筝放上天空,用风筝在蓝天书写童真的梦;时而匿身在起伏的草浪之间,玩一场没有范围的躲猫猫;时而摘下一茎细长的野草,五指跃动编出一只蚱蜢;时而抓起泥巴搓揉成球,玩起战地游戏……

泥巴球即将投掷在我身上时,我就醒来。广阔的草地不见了,只隐约留下一缕草香,在我的枕上流动。

这样的梦,我重复了很多次。每次离开草地离开梦的刹那,我不愿就此起床,仿佛这样就可以在草地上多呆一会儿,就可以回到阔别已久的童年重新天真一次。不得不起身时,我又会呆坐在床边好一阵子,为失去的那些草地而神伤。

我是在霓虹灯闪耀的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却想望乡下野孩子的童年。野孩子以天地为游乐场,永远有不见尽头的草原,历练你生命的广度。野孩子也有取之不尽的天然玩具,遍布乡野,随手一抓就是无穷乐趣。

尽管城市孩子有这些遗憾,所幸老天明白了我的心思,倒也给了我几片小草地,弥补童年的缺页。

很小的时候,家的前面还是空地,只有一户人家的板屋和我们的半独立屋遥遥相对。板屋住着一位大肥嫂和她的家人,大肥嫂的笑声很响,人很开朗又健谈。

大肥嫂的板屋旁,是一大片稀疏的草地,这里成了我和邻居玩伴的天堂。打玻璃弹珠、放风筝、玩兵捉贼、跳绳……童年在一次一次的欢笑中,如拼图般拼满。

有一年过节,社区的一群妈妈,带着我们这些孩子,提着色彩纷呈的灯笼,一起来到草地散步。那时的传统纸糊灯笼可漂亮了,二三十个孩子手中各提一只,闪动的烛光透过薄薄的纸片映照我们兴奋的眼睛,我把这一幕看成一生难忘的美丽回忆。

某个清晨醒来,隐约听见噪音传来。我赶紧跑到屋前,撑开惺忪睡眼,看见神手干脆利落的在我们心爱的草地上挖掘起来。神手无情,转眼就把我童年的一角掘开,尽管年幼,也知道从今而后这里不再属于我和那些小邻居了。

所幸,小学校园的大片草场,替补了这个时期的空档。

学校和马来村庄毗邻,仅隔着一条小路,和摇摇欲坠的篱笆。篱笆内,守护着一片长方形的草场。这是校园里仅存的一笔绿色,也是我们唯一的户外活动空间,涂彩一批又一批小朋友的欢乐童年。

除了沉闷的周会,平时我们很喜欢来到草场。尤其是在大雨之后,草场上遍布一洼一洼的积水,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把蓝天望了下来。数十只小脚板踩过,草场这许多漂亮的眼睛成了泥泞,我们也成了泥人。

后来,忘了是谁首先发现,藏在泥泞中的小生命。老师说,这是青蛙的宝宝。于是,我们的小手开始忙碌,探入冰凉的泥泞中,轻轻一合,就捞起一把未经事故,滑腻腻的小蝌蚪。可怜的小蝌蚪还没来得及搞清楚状况,就被囚禁到玻璃罐内,成了我们的宠物。

这样的爱好,在蝌蚪相继归天后,大家于心不忍,草草结束。

仿佛小蝌蚪还悠游于玻璃罐中,仿佛草场上的足球赛还在进行着,仿佛兵捉贼的笑声刚刚扬起,仿佛校长还在周会中训话……我生命中的第二片草地又被神手光顾,一座四层楼的校舍和崭新的篮球场即将出现。那年,我忧伤的告别我草场上的童年,也告别我的小学生涯。

还有一片腌渍着我一段独特童年记忆的草场,也被跨国大型购物商场相中,被冷酷的三夹板囚禁。只不过年余光景,一座购物中心几乎占去整片草场,逐日成形。看来很快就要华夏落成,那些曾经滋润过草场的大象、猴子、马儿的叫声,从此只能微弱的响起在记忆中。

那一年,城里来了马戏团,这不单是我们小孩子的大事,连大人们也奔走相告。那一年,这城还很小,小得容不下太多大新闻,首次有马戏团来到这里演出,自然成了各报头条。

偌大的草场中间,拉起尖顶指天的帐篷,周围分别拴着大象、马、狗、猴等常见或不常见的动物,场景一如电影中的马戏团。婆婆牵着我的小手,旁边还跟着爸妈,慢慢在草场四周溜达,看这些从书中、电影中走出来的动物。我的小眼睛看得仔细,身边的大人也津津有味。最后,我们走入帐篷,走入只此一次全家人一起看马戏的画面。

那以后,我多么想念那片草地。小时想念已经回家的动物朋友,长大后想念一家人看马戏的景象。而那片草地后来好像再办过一次商展,之后就一直交给寂寞打理。现在,路过时我都会往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的购物中心望上一眼,我想告诉很多人——我曾经在这里和家人一起看马戏。

前两年,为了办理一些事务,经常回到小学母校。某次,趁空闲时,一个人走到小时捉蝌蚪的草场——今天一半是校舍,一半是停车场,仅在角落处还“残留”着小截青绿。

站在空荡荡的停车场,我突然湿了眼眶。草场没了,蝌蚪没了,玩伴不见了,老师退休了,童年过去了……

幸好还有梦,还坚持留着一抹绿野。只能这么想想了。

2-8-2007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笔记 | 脉搏 • 从1884年那场大火说起 > 凤山寺(Hong San Temple Kuching)

根据民间说法,今日香火鼎盛的凤山寺在 1897 年以前只是一座很小的庙,今天的格局是那年之后才出现的。之所以会有 1897 年的大整修,又跟 1884 年古晋(砂拉越)的大火灾有关。 1884 年 1 月 20 日,星期六凌晨,亚答街和中国街转角处的店屋起火燃烧,在还是木料和亚答叶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年代,亚答街、海唇街、中国街、横街(下横街)迅速陷入火海。尽管欧洲传教士、马来人及华籍店主迅速配合消防队展开救火行动,但看来无阻火势延烧。后来,一场倾盆大雨突然来临,才将狂烧了五个小时的野火一举浇熄,保住了大石路(今敦哈志奥本路)和海唇街部分店屋,但亚答街、中国街及横街的店屋则悉数化为灰烬。根据事后统计,这场大火中共有 190 间店屋全毁, 6 间部分烧毁。大火之后,有人绘声绘影,说在靠近凤山寺的一间亚答屋的屋顶上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肚兜的小孩,挥动着一面黑旗,阻止火势不再向前,保全了剩余的店屋。人们相信,这个小孩就是郭圣王(圣王公)。 火灾之后,老街重建,改以石砖为建材。凤山寺旁原本只有几间亚答屋的山坡地段,也发展起来,就是隔一年出现的友海街。人们也为了答谢神恩,重建凤山寺。这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有关圣王公显灵的传说,另一个要算是花香园的水龙头了。 【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