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台湾跨年行 X 蚵仔



 
我喜欢蚵仔面线。细细滑滑的面线掺和着蚵仔的鲜味,在舌尖一缠绕,海洋的味道就出来了。我一直记得那年初到台湾,冷风拂面的三月夜里,忘了是在哪座老庙后方,一个露天的小档口,档主端上一碗热腾腾的蚵仔面线,我一口一口吃下时,感受冷热交汇而成的暖流,在胃里漾开来。或许在对的时机遇上对的一碗蚵仔面线,是我爱上这道鲜味的理由。


蚵仔就是牡蛎,“蚵仔”是闽南和潮州人习惯的叫法。煮蚵仔面线时,蚵仔先拌以太白粉,烹煮过程还加入酱油、醋、蒜泥、白胡椒等,味道浓郁又开胃。

蚵仔是台湾养殖业的命脉,是许多渔村重要的经济来源,其中一个盛产蚵仔的地方就是彰化。因此在鹿港逛完玻璃博物馆,导游安排我们到一家餐厅用餐,依着餐单我们点了大部分蚵仔料理,准备来一顿蚵仔大餐。蚵仔煎、炸蚵仔、蚵嗲、鲜蚵等陆续上桌,一顿地道台湾鲜味餐在狂风扫落叶中结束,很有满足感。


在未有食品加工制作的年代,先民靠山靠海吃饭,就地取材研发菜式,发展出独特的饮食文化。旅行的乐趣就是发现在地元素,而街头小吃最能透露当地的特色。台湾的蚵仔料理,就是浓浓的海岛风格,让人着迷。


碰巧隔天在台南逛街时,就路过一间专卖蚵仔的海产店,一群妇女坐在矮凳上,处理蚵仔的手法俐落,牡蛎壳堆积成几座小山。台湾妈妈们很亲切,任由我们拍照,眼神对上时还腼腆一笑。我和其中一位妈妈聊上几句,她说:来台湾一定要吃蚵仔


行程中也听导游聊起闽南话里“仔”这个字的用法。这个闽南话里的常见字,主要用在体积小的东西上面,比如小牡蛎叫蚵仔,小孩叫囝仔。然而,有时候这个字也用来骂人,比如指某人外表很强悍实际却很胆小就叫“卒仔”。

有些人把鹿港叫“鹿仔港”,听说有些鹿港人听了就不是那么高兴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笔记 | 脉搏 • 从1884年那场大火说起 > 凤山寺(Hong San Temple Kuching)

根据民间说法,今日香火鼎盛的凤山寺在 1897 年以前只是一座很小的庙,今天的格局是那年之后才出现的。之所以会有 1897 年的大整修,又跟 1884 年古晋(砂拉越)的大火灾有关。 1884 年 1 月 20 日,星期六凌晨,亚答街和中国街转角处的店屋起火燃烧,在还是木料和亚答叶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年代,亚答街、海唇街、中国街、横街(下横街)迅速陷入火海。尽管欧洲传教士、马来人及华籍店主迅速配合消防队展开救火行动,但看来无阻火势延烧。后来,一场倾盆大雨突然来临,才将狂烧了五个小时的野火一举浇熄,保住了大石路(今敦哈志奥本路)和海唇街部分店屋,但亚答街、中国街及横街的店屋则悉数化为灰烬。根据事后统计,这场大火中共有 190 间店屋全毁, 6 间部分烧毁。大火之后,有人绘声绘影,说在靠近凤山寺的一间亚答屋的屋顶上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肚兜的小孩,挥动着一面黑旗,阻止火势不再向前,保全了剩余的店屋。人们相信,这个小孩就是郭圣王(圣王公)。 火灾之后,老街重建,改以石砖为建材。凤山寺旁原本只有几间亚答屋的山坡地段,也发展起来,就是隔一年出现的友海街。人们也为了答谢神恩,重建凤山寺。这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有关圣王公显灵的传说,另一个要算是花香园的水龙头了。 【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