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凉的夜晚,登上明奶奶的高楼,俯瞰厦门的夜色。举起相机拍了不少照片,明奶奶在一旁笑了,说一看就知道我们不住在高楼。
十几楼的高度,窗户一开,风就徐徐而入。明奶奶冲了一壶好茶,招呼我们坐下。烫热的茶杯握在手上,也就不觉得冷了。
明奶奶就是陈毅明教授,在厦门学术界是大名鼎鼎的学人,在华侨研究方面是个权威。老人家已经年过八十,依然神采飞扬,健步如飞,出口成章,而且很风趣幽默。“明奶奶”是陈教授的微信用名,我们也就这样叫开了。
那晚在高楼,聊起客厅的几幅字,都是明奶奶珍藏的艺术品,每幅字背后都藏着故事,或悲或喜。当然也聊到高楼窗外的风景,数个月前厦门被狂暴的台风袭击,饱受重创,很多老树倒了,公共设施也尽毁。
“风灾以前,这里的灯火更通明。”明奶奶感慨的说。
几天后,再上高楼,是秋雨绵绵的午后。
秋雨落在古诗词里,意境就美了。然而落在现实世界里,尤其淋出一身寒凉,还真说不出赞美的话。
钻入明奶奶的高楼取暖,看到的又是另一番厦门风景。厦门有许多高楼,但相较起中国其他一线大城市,这座城的生活步调还是比较从容的。天然的海岛景观,加上用心规划的城市绿地,街角到处可见别有洞天的主题花园,是厦门从容的理由。
明奶奶的高楼附近,就有个幅员广阔的筼筜湖,是明奶奶散步的地方。据知筼筜湖原是天然港湾,经人工围堵成湖,与海相通。车子路过时,明奶奶指了指筼筜湖,刚好几只白鹭鸶越过,景色很美。
午后的高楼来了几位学术界的访客,明奶奶和大家在客厅聊得兴起,我则喜欢呆在阳台。这阳台经巧妙改装,其实已经是个小书房,落地的玻璃窗户正好远眺厦门的景色,想像明奶奶坐在这里读书写稿,文思必然泉涌不绝。
高处俯瞰厦门,远近都是高楼,楼与楼之间贯穿着繁忙的公路。
关注厦门历史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厦门的微信公众号,有篇文章〈厦门岛上的178个村庄今安在?〉吸引了我。文章写着,“虽然说现在大家习惯以岛内和岛外区分厦门的城市与郊区。实际上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岛内的城市的范围并不大,只局限于岛的西南隅,面积仅占全岛的1/8。那里(最早的城区)我们以前称之为‘厦门’,现在一般叫‘老厦门’。而岛内其余7/8广袤的土地上遍布着星星点点的村庄,以前统称为‘禾山’”。
禾山有19保,辖178社。社也就是自然村的意思,作者引用的是1937年民国出版的《厦门市志》的记录。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村落已经陆陆续续消失。
从明奶奶的高楼所看到的风景,对厦门人来说大概叫沧海桑田了。
作为老一辈的学人,明奶奶经历过大时代的考验,想来人生多次被抛到风口浪尖。我们和老人家聊天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些经历,她淡淡说来,有时还逗得大家哄堂大笑。承受过苦难,还可以大方面对这些苦难的人,灵魂都是强大的。我看着眼前瘦小的明奶奶,心里这么想。
不晓得谁先提起,话题就滑入保健养生了。明奶奶大概不是医生眼中的乖孩子,好多年前医生要她吃高血压药,她不吃,这么多年下来血压一直保持良好记录。在场的安焕然博士惊呼,明奶奶请教秘诀。
“做人做事,只要懂得保持静心,身体也就可以照料得住了。”
明奶奶说着,我看了客厅墙上挂着的一幅对联,意思是遇大事要静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