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你在古晋找不到“瘦人巷”这个路牌,但是很多老古晋可以告诉你,这条隐蔽的巷子在哪里。其实它是印度街和甘蜜街之间的一条小通道,通道中段就是百年印度回教堂的旁门。这条通道最窄处,位于甘蜜街印度人经营的香料铺的转角,一度只能容纳一人侧身而过,如果遇上身形魁梧的胖子,真的就要卡在中间。这条通道的出现,想来跟印度回教堂有关。早在 1837 年左右,印度回教堂已经在那里,换句话说其存在的年份远远早于印度街和甘蜜街店屋。到了 19 世纪末,这两条街的店屋建起时,就把回教堂“包”了起来。然而,也正因为这座回教堂,印度街和甘蜜街的店屋就被阻断,当年或许为了方便印度回教徒出入回教堂,不必从印度街绕大圈到甘蜜街的大门,而保留一条通道,并且作为回教堂的旁门入口。到了 1950 年代中期,有关的地主进行加建,把印度街和甘蜜街的店屋连接起来,但依然保留底楼通道,只是原本宽阔的巷子,自此就变窄很多,才出现后来众人皆知的“瘦人巷”。今日所见,印度街门牌 39A 和甘蜜街的香料铺子,就是当时加建出来的店面,所以店的宽度明显比较小。 2000 年后,这里进行过一次整修,把巷子最窄处加宽了,早年那仅容一人通过的转角不复见。尽管是方便了行人,对老古晋来说,却也有失去了原本风味之慨叹。[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