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13的博文

发现有话 | 007

走对的路,靠的不是脚,靠的是智慧。 拍摄地点:吉隆坡茨厂街 (Jalan Petaling, Kuala Lumpur)

• 古晋咔嚓 • 蓝天是希望,蓝色是忧郁,就看你开不开窗。

图 > 浮罗岸 Padungan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27 | 宝兰叻沙(Poh Lam Laksa)

地点:艾贝尔路泉春茶室( Chong Choon Café, Abell Road ) 开业: 1980 年代 业者:海南人 推荐:叻沙 宝兰叻沙的汤头很道地,辣味适中,人人能吃,难怪生意火 红。 对于嗜酸嗜辣一族来说,叻沙的佐料可以更添酸辣风味。 宝兰叻沙由第二代人掌理,原创人是老板娘的母亲。 米粉的选择,影响一碗叻沙的口感。 泉春茶室的生意很火,早餐时分都是座无虚席,有时只好搭 枱而坐。

古晋笔记 | 角落 • 胖子的绝路 > “瘦人巷”(”Slim Lane”)

当然,你在古晋找不到“瘦人巷”这个路牌,但是很多老古晋可以告诉你,这条隐蔽的巷子在哪里。其实它是印度街和甘蜜街之间的一条小通道,通道中段就是百年印度回教堂的旁门。这条通道最窄处,位于甘蜜街印度人经营的香料铺的转角,一度只能容纳一人侧身而过,如果遇上身形魁梧的胖子,真的就要卡在中间。这条通道的出现,想来跟印度回教堂有关。早在 1837 年左右,印度回教堂已经在那里,换句话说其存在的年份远远早于印度街和甘蜜街店屋。到了 19 世纪末,这两条街的店屋建起时,就把回教堂“包”了起来。然而,也正因为这座回教堂,印度街和甘蜜街的店屋就被阻断,当年或许为了方便印度回教徒出入回教堂,不必从印度街绕大圈到甘蜜街的大门,而保留一条通道,并且作为回教堂的旁门入口。到了 1950 年代中期,有关的地主进行加建,把印度街和甘蜜街的店屋连接起来,但依然保留底楼通道,只是原本宽阔的巷子,自此就变窄很多,才出现后来众人皆知的“瘦人巷”。今日所见,印度街门牌 39A 和甘蜜街的香料铺子,就是当时加建出来的店面,所以店的宽度明显比较小。 2000 年后,这里进行过一次整修,把巷子最窄处加宽了,早年那仅容一人通过的转角不复见。尽管是方便了行人,对老古晋来说,却也有失去了原本风味之慨叹。[蔡羽]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26 | 新宝宝七层楼哥罗面(Sin Poh Poh Cafe Kolomee)

地点:万福路( Ban Hock Road ) 开业: 1970 年代 业者:大埔客家人 推荐:哥罗面 一碗哥罗面看似简单,吃进嘴里才知道几十年的功力在哪里 。 这个哥罗面档通常一开档就忙个不停。 哥罗面就要在鸡公碗里,更添古早风味。

2013年 | 吉隆坡12

在经济压倒一切的发展模式里,人文遗产通常被当政者视为糟糠,古迹不受保护而且随时被夷为平地,随着老建筑的消失,原本的经由很多年月“熬”出来的具有独特色彩的社区生活方式,也就无从攀附,跟着湮灭。茨厂街变味,苏丹街老店的随时可能消失,将连带冲击整个吉隆坡老街区。类似的情况,其实也在马来西亚其他老街区上演。还幸存的街屋,如果位处繁忙大道,通常都被改装得面目全非。要看比较原汁原味的老街,可能只好退而求其次,到那些后巷小街去看。这些比较隐秘的角落,产业和商业价值相对比较低,没有那么抢手,反而还可以保住老建筑特色,留有一份古早民情。

• 古晋咔嚓 • 蓝天白云阳光都还在,何必忧愁生命没有出路?

图 > 爪哇街 Java Street

古晋笔记 | 角落 • 冷落在牌楼阴影下 > 浮罗岸(Padungan)

浮罗岸这条大街,除了 1920 年代的老店,还有人们熟悉的大白猫和中国式牌楼。白猫和牌楼是配合 1988 年古晋升格为市时建造的,已经成为地标。然而,年轻一代和外地游客,大概很少注意到隐藏在牌楼后边,那看来陈旧落寞的纪念碑,即便看到了,或许也只把它当成“钟楼”看待。是的,这是一座纪念碑,悼念死于二战时期布洛克政府的官员和各族民众, 1951 年 11 月 11 日由当时的英殖民地政府总督艾贝尔( Abell )爵士揭幕。揭幕礼当天,除了高官显要和军警人员,当然也吸引了大批民众出席观礼,先是由艾贝尔爵士致词,后来他也代读了布洛克政府第三代拉者威纳查尔斯( Vyner Charles Brooke )的献词,表达其对日据时期罹难者的深切哀悼。过后,艾贝尔爵士拉下覆盖在纪念碑上的英国国旗和砂拉越旗,全场肃立、默哀了两分钟。纪念碑揭幕后,殖民地政府每年都在这里献花圈,举办追悼仪式,直到 1963 年马来西亚成立后,追悼仪式就终止了,纪念碑也被冷落了。随着牌楼的建起,战争纪念碑的碑文也被拆除,尴尬的“躲”在牌楼之下。二战的历史应该被记得,罹难的英灵也不能被忘记,不但在古晋如此,在全世界都一样。尊重历史,并且提醒后代以史为鉴,市政局应该把战争纪念碑还原。[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