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在江边成邦 | Simanggang

斯里阿曼(Sri Aman)前称为“Simanggang”,名称源自市镇旁边一条名为Sungei Simanggang的小河,中文译名是“成邦江”。从资料上读到,有一说“Simanggang”来自潮语和伊班语的结合,有“死光光”的意思。姑且不论名字背后的意思是什么,我倒是很喜欢“成邦江”这个译名,除了在音律上很巧妙,我也把它理解成“在江边成邦”,意思很深远。实际上,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是“在江边成邦”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把“Simanggang”译为“成邦江”实在传神。

成邦江和古晋、诗巫,是砂拉越最早成立的省份,同时成立于187361日,当时还是第二任白人拉者查尔斯布洛克(Charles Brooke)统治的年代。到了19743月才改称斯里阿曼(Sri Aman),以纪念19731021日,政府和砂拉越共产党在这里签署和平协议。“Aman”一字在马来文里就是“安全”的意思。然而,老一辈人还是习惯称呼这个地方为成邦江。

早年的店屋都在屋檐下设有通风孔,加强店内的空气流通。然而,成邦江市中心多鸟,往往在这些通风孔里“鹊巢鸠占”,于是店主人被迫把这些通风口塞起来。

早年的京果杂货业里,潮州人执业界牛耳,在成邦江这个潮州人聚居的地方,自然很容易看见什么都卖的杂货店。

悠闲的成邦江街景。

收工。

这排位于菜市场旁边的小店,很有味道。

小城的老窗口内,藏着何等心事?

根据成邦江文史学者吴诰赐兄的导览,位于梦娜美景园旁边的沈大孙墓,是目前成邦江年代最早的墓,立碑年份为1862年,比爱丽丝堡早了两年。沈大孙是华美乡人,说明潮州人很早就抵达成邦江,为成邦江的建设做出很大的贡献。

顺兴公会的吴诰赐兄说,潮州人习惯直接称呼爱丽丝堡(Fort Alice)为“Kubu”。

在成邦江市镇前的山坡上,有一座爱丽丝堡,只需搜寻维基百科,就可以读到:“砂拉越第一位白人拉者詹姆士·布魯克为了巩固布鲁克王朝在砂拉越的政权,于1849年在诗里阿曼省实克兰(Sekrang)建了一个堡垒。其堡垒则以詹姆士的名,命名为詹姆士堡垒(Fort James)。由于詹姆士堡垒处于低洼地区,时常发生水灾,所以詹姆士堡垒于1864年被拆毁而搬迁至当时的成邦江镇。之后此堡垒被命名为爱丽丝堡垒(Fort Alice),是布鲁克王朝第二位拉者查理斯詹森布魯克妻子之名。爱丽丝堡垒也对多次之后的远征起了很大的作用”。目前,有关堡垒已经着手进行修复,砂拉越文化遗产协会也配合古堡的修复,在当地推动“记忆的遗珠——成邦江”社区计划,并由该会创会会长温志坚主导。

市集穿上彩装。

这些年来,在政府的推动下,到成邦江看“梦娜”,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项目。“梦娜”其实是一种潮水现象,源于鲁巴河河口与河道大小悬殊,涨潮时进入河道的潮水被挤压而形成潮水,从远处拍岸而来。这是一个独特的地理现象,但却不是成邦江独有的现象,比较广为人知的是中国的钱塘江。

梦娜美景园是一个设计独特的观潮主题公园,设计者就是温志坚(Mike Boon)绘测师。有关设计曾经赢取了马绘测师协会公共建筑物设计奖,设计概念上强调建筑必须与咫尺之遥的古堡“对话”,注重地形的修复,提高其观潮功能,也融合节能减碳的绿色概念。

在成邦江和平鸽交通圈旁,早年有一座成邦江最早的戏院,名叫“新邦江大戏院”,曾经是当地最热门的娱乐场所。戏院旁边,有一排老旧的食店,据知也是熟悉成邦江古早味的食客必到之处。今天,业主已经把戏院改为酒店,或许因为经营戏院的情意结,酒店的名字索性就叫“戏院酒店”。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2013年 | 吉隆坡11

在茨厂街( Petaling Street )和敦李孝式街( Jalan Tun H.S.Lee ,前称谐街 High Street )两条大街之间,夹着一个十字形的李霖泰菜市场。这个市场有四个出口,除了上述两条街的出口外,另有两个出口分别在思士街( Jalan Hang Lekir )和中华巷。这里原名道理巷( Trury Lane )、菜巷或 Jalan Sang Guna ,到了 1990 年才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李霖泰早年是行动党的国州议员,在 1990 年退出政坛,投身社会工作。由于在担任国会议员期间,与小贩关系很密切,积极处理小贩问题,因而被誉为“吉隆坡小贩之父”,并且在他退出政坛后,茨厂街的小贩们就把民间惯称的“菜巷”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纪念其功绩。出入茨厂街多次,却不太留意这个菜市场,这次特地细心走走,才体会到这个老市场的魅力。老牌的美食如猪肠粉、亚三叻沙等,令人垂涎欲滴,其中的老店老字号也令人着迷。在湿漉的市场中走动,肉菜海鲜杂货五味杂陈,这里飘着吉隆坡古早的生活味道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