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彭其实不是很多话,尤其对本身过去的事情谈得不多,倒是对老街一带的改变表露很浓的兴趣,这也是小郑和他之间的主要话题。 “我还一直记得那条街叫公司尾,原来你们已经叫它马吉街了。”老彭边笑边摇头。 “我可不知道‘公司尾’这名字,为什么你们这么叫它?”轮到小郑满头雾水了。 老彭想了一下:“大概是因为那排店再过去就是回教堂和马来人住的地方,已经看不到华人的店,所以才叫‘公司尾’。” 年代久远,老彭也不过记得大概。这也难怪,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远走香港,直到前几年才获准回来,而迟至今年才真正回到这个出生地。断线半个世纪的记忆,早已斑驳残损。 那是风风火火的年代,反帝反殖的呼声形成一股潮流,推动当时的年轻人站到前线,对抗强权。老彭那一代人,和他们的父辈祖辈很不同,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本身不可能“回去”中国,砂拉越才是他们安身立命之处。 十八、九岁的老彭,开始投身革命。出生在公司尾土产店的他,家境富裕,当年有机会就读高中。在革命部队中,他是倍受尊敬的知识青年,有学问、有见地、有谋略,因此很快就成为部队里其中一个小分队的中流砥柱。 当然,这也让老彭很快就成为当局监视的目标。眼见局势不对,老彭在父亲的强硬安排下,暗渡香港。也就在他离开后不久,马来西亚就成立了,他的名字被一笔描黑,此后不能返家。 小郑听着老彭侃侃而谈,心里尽是老彭登高一呼的有型画面。老彭虽老,眉宇间英气犹在,英雄侠骨看来所言非虚。小郑是七十年代末的后生,老彭的经历,听在他耳里也不过就是故事。 这已是第十天,老彭依旧六粒烧米一杯热豆腐水。这天饮食中心人少,小郑得以和他久坐闲聊,也第一次听老彭滔滔不绝。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