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人生如戏,而且很王家卫


世人常感叹人生如戏,据说其典故出自莎士比亚的名剧《As You Like It》。剧中有一段独白,开首就这样说——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其实哪一部戏的剧本不是脱稿自人生,即便虚构也是生活的倒映。既然戏如人生,那么反过来说人生也就如戏。年轻时不懂莎士比亚,现在也没有很懂,但是人生如戏太好理解和想象,因此一开始就接受了这个概念。当然那时接受的只是逻辑,具体的感受匮乏,要到了硬生生踏入中年,才比较领略到人生如戏个中况味。

我猜想没有多少人的青春年少,可以准确预知中年会是怎样的一幅光景。要这么说,人生似乎并不如戏,因为戏有剧本,人生没有剧本,或者剧本藏在命运中我们无从预先翻阅。反正我们好像是演员也是编剧,但实际上好像掌握不了主要情节,于是人生几番转折,我们来到了不曾预期的中年,也见证了当年一起青春过的那些谁的意料之外的中年。

或许刚才我说戏有剧本也不全对,据说王家卫导演的戏就没有剧本,演员在镜头前或哭或笑或者睡觉发呆流鼻涕宽衣解带洗澡等等,都是即兴的,要演又不可以像在演,要一如平常又明明在摄影机面前,这是什么样的状态?想深一层,人生又好像更接近这种状态,那些在身边看着我们的无数眼睛就是无数镜头,记录着我们的生命点滴。

不管有没有剧本,不管怎么演,姑且接受人生如戏这个譬喻。既然是戏,总有台前和幕后,那人生的后台又在哪里?这点我有过一次颇为震撼的体验。

图片来源 / 网络

二十岁那年有幸观赏云门舞集的《白蛇传》。那是云门舞集从台湾红向亚洲各地的年代,尤其文艺青年们都梦想看上一场云门,而《白蛇传》正是云门的经典巨作。我不曾看过舞台剧,更何况是没有对白完全靠音乐和舞蹈的舞台剧,结果出乎意料的引人入胜,整场看得如痴如醉。最后有一幕印象特别深刻——白蛇在舞台上独舞,高速旋转至少五分钟之久,完成高难度动作后稳稳站住,鞠躬下台,全场掌声如雷。

为了赶夜班车返回宿舍,我的《白蛇传》也只能看到这一段,忍痛割舍后面或许还有十五分钟的剧情,和同学匆匆撤离。就在即将步出大厦门口之际,遇上工作人员由后台搀扶着脸色苍白脚步踉跄的白蛇,登上门口等着的车子,绝尘而去。我和同学呆在门口,突然觉得风很凉,内心却灼热。

后来那个画面一直倒带回旋于我不同的人生阶段,终于我意识到台前幕后是从观众的角度看,对演员来说台前和幕后都是戏,而幕后那场其实更复杂更辛苦,却最不为人知。就中年心境来说,这点感触特别深,表面光鲜亮丽而私下各为所苦的人生,不但自己在过着,身边的人也在过着。而人生这部大戏的剧本又出自谁的手笔,若是问我,我说是岁月。

All the world's a stage,莎翁把这段文字写得很文学,而如果我们把思维抽离,从比较远的距离观察,人生不也虚虚实实,我们过得既清楚又含糊,这不是文学又是什么?

刊登于 26-09-2018 星洲日报【星云】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笔记 | 脉搏 • 从1884年那场大火说起 > 凤山寺(Hong San Temple Kuching)

根据民间说法,今日香火鼎盛的凤山寺在 1897 年以前只是一座很小的庙,今天的格局是那年之后才出现的。之所以会有 1897 年的大整修,又跟 1884 年古晋(砂拉越)的大火灾有关。 1884 年 1 月 20 日,星期六凌晨,亚答街和中国街转角处的店屋起火燃烧,在还是木料和亚答叶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年代,亚答街、海唇街、中国街、横街(下横街)迅速陷入火海。尽管欧洲传教士、马来人及华籍店主迅速配合消防队展开救火行动,但看来无阻火势延烧。后来,一场倾盆大雨突然来临,才将狂烧了五个小时的野火一举浇熄,保住了大石路(今敦哈志奥本路)和海唇街部分店屋,但亚答街、中国街及横街的店屋则悉数化为灰烬。根据事后统计,这场大火中共有 190 间店屋全毁, 6 间部分烧毁。大火之后,有人绘声绘影,说在靠近凤山寺的一间亚答屋的屋顶上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肚兜的小孩,挥动着一面黑旗,阻止火势不再向前,保全了剩余的店屋。人们相信,这个小孩就是郭圣王(圣王公)。 火灾之后,老街重建,改以石砖为建材。凤山寺旁原本只有几间亚答屋的山坡地段,也发展起来,就是隔一年出现的友海街。人们也为了答谢神恩,重建凤山寺。这是民间最广为流传的有关圣王公显灵的传说,另一个要算是花香园的水龙头了。 【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