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八十年前,或者更早,祖上从中国南来,最后选择落脚在石角小镇,一个位于大河边回荡着客家乡音的小镇,放眼望去是绵延的胶园。于是,祖辈也成了胶农,并且攒了钱种出本身的胶园,天微透亮就在寒风中,走入胶园深处开始工作。一九六十年代,时局动荡波及农村的安宁,家人决定放弃胶园搬迁到市区,自此结束务农。
我出生时,胶园早已易手,因此作为胶农后代,实际上我根本对橡胶毫无概念,即便一棵橡胶树认真的站在我面前,我也无法辨认出来。割胶的故事倒是听了不少,像童年的连续剧般经常从大人的复述中出现零散的画面,如何用胶刀巧妙的在胶树皮上略微使力,胶汁就慢慢流到胶杯里,而后收集回来的胶杯又经过处理制作成胶片,在想像中比较清晰的画面是胶片,猜想大概跟童年时嚼的香口胶差不多。
前些天趁着清明到石角的祖坟扫墓时,曾祖父母的坟前就有几棵橡胶树,父亲一时兴起到胶树下绕了几圈,捡了几样东西告诉我说是橡胶的种子和壳。想当然,我这个与橡胶无缘的胶农后代自是大开眼界,只见父亲将裂成两边的硬壳一套,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接缝处的尖角,轻轻一吹那硬壳就像风扇转动了。几位叔叔和表叔们嘻嘻哈哈,说这是他们童年时的玩具,我看到一批胶园的小孩不亦乐乎。
按着父亲的方法,也捡了橡胶种子的壳,轻轻一套,又制成一个风扇。小虚荣油然而生,一种童年时自制玩具自找乐趣的小虚荣,我猛然醒觉,在一切便利的城里,有多久我不曾给自己制作一件玩具?
我做的风扇质地不好,转了几次就解体了。父亲说,要选那种刚掉下来的壳,比较坚硬,也套得比较牢。这玩耍功夫看似简单,背后是经验是创意是技巧是触感,那时的小孩就这样用自己的方法长大了,而且过了各自的人生。
我出生时,胶园早已易手,因此作为胶农后代,实际上我根本对橡胶毫无概念,即便一棵橡胶树认真的站在我面前,我也无法辨认出来。割胶的故事倒是听了不少,像童年的连续剧般经常从大人的复述中出现零散的画面,如何用胶刀巧妙的在胶树皮上略微使力,胶汁就慢慢流到胶杯里,而后收集回来的胶杯又经过处理制作成胶片,在想像中比较清晰的画面是胶片,猜想大概跟童年时嚼的香口胶差不多。
前些天趁着清明到石角的祖坟扫墓时,曾祖父母的坟前就有几棵橡胶树,父亲一时兴起到胶树下绕了几圈,捡了几样东西告诉我说是橡胶的种子和壳。想当然,我这个与橡胶无缘的胶农后代自是大开眼界,只见父亲将裂成两边的硬壳一套,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接缝处的尖角,轻轻一吹那硬壳就像风扇转动了。几位叔叔和表叔们嘻嘻哈哈,说这是他们童年时的玩具,我看到一批胶园的小孩不亦乐乎。
按着父亲的方法,也捡了橡胶种子的壳,轻轻一套,又制成一个风扇。小虚荣油然而生,一种童年时自制玩具自找乐趣的小虚荣,我猛然醒觉,在一切便利的城里,有多久我不曾给自己制作一件玩具?
我做的风扇质地不好,转了几次就解体了。父亲说,要选那种刚掉下来的壳,比较坚硬,也套得比较牢。这玩耍功夫看似简单,背后是经验是创意是技巧是触感,那时的小孩就这样用自己的方法长大了,而且过了各自的人生。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