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古晋开了一家面店,名“大碗公”,是著名导演蔡明亮家人经营的,店名据说就是蔡导的点子。当年一家大小去吃面时,坦白说我不太清楚蔡明亮导演是何方神圣,只知道他是我素未谋面的学长,也不知道他们家的面如何了不起,倒是单纯喜欢“大碗公”这三个字。
客家人惯把鸡公碗称为“大碗公”,这是我自童年以来,听觉里其中一个最常出现在名词。家里的厨房,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大碗公”,以致我是很多年以后才懂得这种碗的原名叫鸡公碗。好了,家里厨房土里土气的“大碗公”,现在挂上招牌,大大方方开店营业,这确实很有趣。
“大碗公”的面好吃,然而十几岁的当时,却说不上哪里好吃。年轻的嘴巴有年轻的吃法,反而特别喜欢炸鸡面里的炸鸡排,觉得酥脆爽口的肉片才是好料。蔡导出自卖面世家这事,当时大人好像有说,我却没放在心上。
后来,读了蔡导年轻时的散文《一樽明月古庙前》,里头有他父亲在花香街面档的描述。再后来,对老街兴趣日浓,也开始留意老街美食。论古早味,提到古晋哥罗面,一定少不了早年花香街的阿毕哥罗面。阿毕,正是蔡导的父亲。
从花香街凤山寺前走过,偶尔我会依循蔡导的散文,在想像里还原阿毕摆档卖面的情景。烫面的手娴熟,捞面的手迅速,佐料一撒,热腾腾的面就交到顾客手上,大家端着面或站或坐或蹲,就在庙前大快朵颐,人人手上捧着的不就是“大碗公”。
上网查找,鸡公碗最迟出现在明朝成化年间,当时是王公贵族专用。清末时,开始普及到民间,而到了民国初年,已经热销到东南亚。猜想当时华侨下南洋,包袱里 可能都随身带着鸡公碗。至于碗上的图案,一定有公鸡(闽粤等地方言惯称“鸡公”),当时大家视鸡啼为破晓的讯号,有发家致富的吉利愿望。早年,公鸡旁边通 常画小鸟和花丛,后来多改为牡丹、芭蕉,主要取“鸡”和“家”为谐音,牡丹象征家中富贵,芭蕉则寓意兴家成大业。
小小一个鸡公碗乘满的祝福,都是先民在苦日子中的心愿,吃饭喝汤之际就有了力气和精神。
“大碗公”,也是我家厨房婆婆妈妈们的嗓音。(图文 / 蔡羽)
客家人惯把鸡公碗称为“大碗公”,这是我自童年以来,听觉里其中一个最常出现在名词。家里的厨房,多的是大大小小的“大碗公”,以致我是很多年以后才懂得这种碗的原名叫鸡公碗。好了,家里厨房土里土气的“大碗公”,现在挂上招牌,大大方方开店营业,这确实很有趣。
“大碗公”的面好吃,然而十几岁的当时,却说不上哪里好吃。年轻的嘴巴有年轻的吃法,反而特别喜欢炸鸡面里的炸鸡排,觉得酥脆爽口的肉片才是好料。蔡导出自卖面世家这事,当时大人好像有说,我却没放在心上。
后来,读了蔡导年轻时的散文《一樽明月古庙前》,里头有他父亲在花香街面档的描述。再后来,对老街兴趣日浓,也开始留意老街美食。论古早味,提到古晋哥罗面,一定少不了早年花香街的阿毕哥罗面。阿毕,正是蔡导的父亲。
从花香街凤山寺前走过,偶尔我会依循蔡导的散文,在想像里还原阿毕摆档卖面的情景。烫面的手娴熟,捞面的手迅速,佐料一撒,热腾腾的面就交到顾客手上,大家端着面或站或坐或蹲,就在庙前大快朵颐,人人手上捧着的不就是“大碗公”。
上网查找,鸡公碗最迟出现在明朝成化年间,当时是王公贵族专用。清末时,开始普及到民间,而到了民国初年,已经热销到东南亚。猜想当时华侨下南洋,包袱里 可能都随身带着鸡公碗。至于碗上的图案,一定有公鸡(闽粤等地方言惯称“鸡公”),当时大家视鸡啼为破晓的讯号,有发家致富的吉利愿望。早年,公鸡旁边通 常画小鸟和花丛,后来多改为牡丹、芭蕉,主要取“鸡”和“家”为谐音,牡丹象征家中富贵,芭蕉则寓意兴家成大业。
小小一个鸡公碗乘满的祝福,都是先民在苦日子中的心愿,吃饭喝汤之际就有了力气和精神。
“大碗公”,也是我家厨房婆婆妈妈们的嗓音。(图文 / 蔡羽)
“大碗公”就是鸡公碗。(照片摄于青草路面档) |
大碗公是蔡明亮导演家人开的面店,位于古晋黄庆昌路。 |
大埔人蔡家是古晋著名的面家。 |
鸡公碗已经成为一个品牌。 |
鸡公、牡丹、芭蕉都是吉利的象征。(照片摄于欢乐茶室) |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