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当观光的脚步来到人文遗产区

会馆的老会所外租作为民宿,业者挂上大招牌将老会馆外墙的书法浮雕大招牌遮蔽,这将导致老街少了一个见证历史、可以说文化故事的景观,诚属可惜。

我拍下照片,传达给有关会馆的理事,相信会馆方面与业者确实沟通过,并庆幸业者明理,冒着华人做生意拆招牌的忌讳,毅然在几天后拆下有关招牌,而后在会馆老招牌下方另置一面小招牌,事件总算欣喜落幕。

我深信,类似事件将继续在许多老街区上演,因此想藉由本文,针对保存文化遗产与发展无烟工业之间的相辅与矛盾之处略作分析,发表浅见。

老招牌是老街重要的风景线。


| 人文旅游兴起的契机与挑战


近十几年来,旅游观光应当是其中一个发展迅猛的产业,而人文旅游蔚然成风,许多老城区或历史遗产区深受旅行者的欢迎,每到一国一地,都不忘到该处的老区走动,感受当地最“道地”的生活方式。有些国家在这股风潮吹袭下,确实靠着本身的文化遗产老区,在经济上咸鱼翻身。

社区是有“生命”的,会随着时代的更迭、条件的改变,呈献高低起伏的历程。一般上,老街区经历漫长年月后,都将面对空间挤迫难以拓展的窘境;又或者周边条件更好的新区发展起来并将老街的人潮分走,导致老街区逐渐没落。

然而老街区拥有无可替代的文化遗产价值,如何利用这方面的优势保住商圈的竞争力,目前看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结合旅游产业。游人有这方面的需求,商人也相应的找到接缝的机会,老街人文旅游就此应运而生。

从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这应当是令人喜忧参半的趋势。喜的是,文化遗产获得了空前的关注,访客增加了意味着将有更多人可以回到历史现场,了解不同的文化;忧的是人潮涌来恐怕会导致老区不胜负荷,而过度消费的情况也将对文化遗产构成破坏。

当下情况是,旅游业振兴了垂老的街区,也促成街区的迅速转型,以迎合旅游产业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都遭到破坏,从老街消失。这点,是许多从事文化遗产保护者最忧心之处。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有赖民众教育。

| 民间教育的重要性


要深入探讨这个课题,应当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老城区虽然具有文化遗产价值,但本质上它依然还是一个商圈,店铺里进行着买卖交易,人们在这里赚钱营生。对老街坊而言,认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者大有人在,然而大家更注重的应当还是自家的生计问题。

这个现实告诉我们,当我们谈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纳入商家和当地街坊的考量与顾虑。作为在地老街人或产业拥有、使用者,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同才能行之有效。

由此可知,广泛推展有关文化遗产的教育是需要的,让群众了解哪些是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以及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在有形遗产方面,一般民众毕竟不是建筑师,究竟哪些建筑格局具备重要的遗产价值?这方面的资讯可以从哪里取得?我们的生活当中,哪些部分属于无形文化遗产?其价值又何在?必须指出的是,从过去到现在,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资讯极为匮乏,这也就难怪民间普遍上缺乏这方面的认知。

再进一步,我们还必须面对一个最实际的问题——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或好处)是什么?我们可以从文化上提供一个说法,但是否也应该有个可以结合“商业”的说法

提起文章开头的招牌风波,我想起这些年来经常针对老招牌课题与一些商家闲聊、讨论,其中不乏年长的前辈。我的说法是,几十年或上百年前的老招牌都是手写字,有者更是书法墨宝或雕刻精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正因如此,当游客到来,这是很好的旅游风景;对本地人来说,这道城市风景也是好看的。

在有老招牌衬托的店面营商,铺子本身已经有吸睛能力,善于掌握这个优势,你的店被注意的机会就高出几成。

协益茶室的“鸦片咖啡”。

| 海南老咖啡店与鸦片咖啡


这几年在做老街户外教学的过程里,有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其中一个或许可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参考。

古晋有一条开裕巷,巷子内的两排店铺是潮属商人张开裕建于1920年代。张开裕也是当年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在古晋老街留下几处墨宝,是一位有故事的人物。小巷内,有一家别具风味的老咖啡店,店面很小也很旧,店里保留着很多老东西,而墙上竟还悬挂着孙中山遗像。这里的海南咖啡泡得很好,因此几年前我和导览的伙伴就选定此处作为老街活动的歇脚站。

这家叫“协益”的小咖啡店已经有六十几年历史,由海南陈家创办,目前由第二代陈美金和其夫婿一起掌理。陈美金是一位很健谈又好客的女士,接触之初,她一直觉得店面很旧,不太好意思让我们办活动。经两三次讨论后,她还是答应帮忙,我们因此也就合作至今。

有趣的是,我们在与美金接触的过程中,挖掘出一段咖啡故事——话说早期很多抽鸦片者,习惯在吞吐云烟之后,配着牛油喝上一杯咖啡,藉牛油来滋润干涩的喉头。我们请美金重泡这杯咖啡,在导览活动时让参加者体会一番。某次的活动中,为了吊大家的胃口,我故作神秘,说要请大家喝“鸦片咖啡”,那以后这个戏谑而来的“鸦片咖啡”一名竟然越传越广,还经常出现在社交媒体,令人意外

几年下来,协益茶室出现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客人,其中很多人甚至点名要喝“鸦片咖啡”,也有人专程到那边拍写真。陈美金也跟上社交媒体的潮流,成为脸书常客,经常为店里的客人拍照留念,然后上载到社交媒体上。可以这么说,这家藏身在小巷中的老咖啡店,似乎成为旅游古晋必到的景点,也是古晋人怀旧的据点。

协益的案例中,也有意也无意,让我们看到文化与商业的接轨,值得关注和思考。

老街区深受旅行者喜爱。

| 总结


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岁月中打磨出来的宝物,是无法制造的。在人类越来越强调增长见闻的时代,走老街看文化的旅游方式是一种趋势。对老街的经济发展来说,这也是重新激活老街消费力的有效方法。

然而必须慎重看待的是,老街的旅游价值,还是来源于文化遗产,任何贪图方便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将导致老街失去珍贵卖点。

因此,当老街无可避免与旅游产业挂钩,我们应当有一套全面的方法,巧妙的将商业与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这之间的粘合,必须确保商业发展的同时文化遗产也得到更好的保留。

要做到这点,除了专业层面的研究,也必须将之透过各种管道推广到民间,建立更高的公民意识。


(本文发表于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2016年12月出版之《文海》第6期。)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2013年 | 吉隆坡11

在茨厂街( Petaling Street )和敦李孝式街( Jalan Tun H.S.Lee ,前称谐街 High Street )两条大街之间,夹着一个十字形的李霖泰菜市场。这个市场有四个出口,除了上述两条街的出口外,另有两个出口分别在思士街( Jalan Hang Lekir )和中华巷。这里原名道理巷( Trury Lane )、菜巷或 Jalan Sang Guna ,到了 1990 年才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李霖泰早年是行动党的国州议员,在 1990 年退出政坛,投身社会工作。由于在担任国会议员期间,与小贩关系很密切,积极处理小贩问题,因而被誉为“吉隆坡小贩之父”,并且在他退出政坛后,茨厂街的小贩们就把民间惯称的“菜巷”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纪念其功绩。出入茨厂街多次,却不太留意这个菜市场,这次特地细心走走,才体会到这个老市场的魅力。老牌的美食如猪肠粉、亚三叻沙等,令人垂涎欲滴,其中的老店老字号也令人着迷。在湿漉的市场中走动,肉菜海鲜杂货五味杂陈,这里飘着吉隆坡古早的生活味道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