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们偶然相遇的瞬间



秋风起,清晨的广州街头很冷,连大街上的喧嚣仿佛都在哆嗦。我站在街边抓拍那些生活画面,按快门的手指很快就感觉僵硬了。

人潮车流涌动,在十字路口交错。行人过路的绿灯倒数计时像是站在路边音量高八度的女人,管你是老是少是男是女,叫嚷着喊大家过路。随着过路时间越来越短,叫嚷也越来越急。


有位老奶奶确实跟不上红绿灯的速度,或者说她根本也没打算跟,按着自己的速度神色漠然的移动。车子开动了,她还在路中央走着,大家很有默契的放慢车速或绕道而行。

举起相机要把这一幕拍下,也许是手指僵硬速度太慢,又或许另有一位老爷爷速度太快,快门按下时老爷爷不请自来出现在照片里。当下心想,拍坏了。

结束旅途后,忙了好几天才终于抽出时间来整理照片。当几乎被我遗忘的这张拍坏的照片出现眼前时,心里突然有了细微的触动。

拍照瞬间,两个不相识的人偶遇,而且偶遇的瞬间就被保留下来。这在人口众多的广州,究竟是几分之几的几率啊?更何况是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辈子可能不曾遇见,就这一秒遇见了一次,也可能仅此一次。

而我,捕捉了这清晰与模糊的身影,捕捉了我们三个人的生命里,不会再出现的偶然。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笔记 | “七层楼”

人们惯称“七层楼”的万福路平民房,是上个世纪50年代古晋市议会的一项大工程,为无数升斗小民提供相对廉宜的住屋。这项建筑工程是在1956年启动,计 有六栋七层楼组屋、十一栋三层楼以及五栋两层楼,共532个居住单位。平民房总建费将近400万元,耗时两年多,于1958年8月1日完工,所有单位月租 仅数十元。有意思的是,每一栋平民房皆冠以砂拉越地名,比如“民都鲁”、“荷万”、“达岛”、“实布迪”等。时至今日,有关平民房所在位置已经成为市区黄 金地段,因而时有搬迁的风声,迄今未能证实。【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