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河畔的巨石远眺,我不确定在1930年代,我的曾祖父是否带着妻儿和母亲,就沿着这条流水抵达这座小镇?后来的故事,一如早年移民的故事,曾祖父选择
在这里安顿,种出一大片胶园,并且于二战后,在河边的巴刹开了一间杂货店,名“元昌”。到了50年代,家人陆续迁离小镇,到古晋谋生,家族的胶园后来卖
了,那间杂货店也结业。我跟小镇没有直接的关系,最初的印象是曾祖父出殡时,我们乘船渡河,把他送到这里的义山。当时年纪小,不明白曾祖父为何葬得那么
远,更不晓得这里是他落户南洋后的故乡,记录着他大半人生。而后,每年固定来小镇两次,清明和中元节,到祖先们的坟头上香。模糊的印象里,曾祖父总是沉默
的,有时抽一根罗咯烟,我想不起他说过什么话,甚至他的声音是如何。曾祖母稍有印象,总是穿一袭唐衫,是典型的客家妇女,面容坚毅,带点威严,却待我甚为
慈祥。我生已晚,来不及——当年也不敢和曾祖父母聊天,更不懂何谓“家族故事”。然而,我确实想给家族的故事,留下一些笔墨,或许应该常回到曾祖父的小
镇,来一碗曾祖父当年想必也爱吃的猪肉丸粄条。【蔡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