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玉镯幽光


偶然看见一只精美的玉镯,透着翠绿的幽光,冷而神秘。想起小时候,老一辈的妇女流行戴玉镯,我的祖母手腕上就有一只。

玉镯的天然绿色,深浅不一,近看还可以发现在光滑的表面下,纵横交错着许多细纹,猜想大概是玉石的裂纹。也因此,这种玉手镯不可能出现两只一模一样的,很小的时候我就这么认为。

儿时跟祖母的时间长,因此对于她的玉镯有一定的印象。她不必说,也轻易可以看出来她对玉镯的珍视。戴玉镯时,五指尽量合拢往前伸直,玉镯就可以穿过手掌套到腕上。由于玉镯比手腕来得大,因此会随着手的动作滑动。若手上还戴着其他珠链或什么的,跟玉镯碰撞时就会发出细腻的叮叮声,那是我童年时熟悉的音乐。

图片来源 / 网络

年龄稍长一些,我曾经试着戴上祖母的玉镯,却觉得甚为不便,那感觉像是戴上沉甸甸的手铐,手的动作变得很不自然。倒是玉镯任何时候都透着凉意的触感,至今印象深刻。

其他人的祖母通常也戴着玉镯,这是我长期认真观察那些上门做客的祖母后,得出的结论。很多时候,在祖母们的聚会里,玉镯竟然成为柴米油盐以外,大家谈得不亦乐乎的话题之一。那时的祖母们教育程度不高,甚至从未有上学的机会,但是聊起玉镯时,俨然是玉石专家,端详抚摸乃至用灯照看,全套作业毫不马虎。

于是我更加确定,玉镯之于祖母级的人,是摸惯油烟的手上,最奢华的点缀;也是油烟话题外,最能回到少女芳华的谈资。当然,长大一点后我还知道,玉镯受宠的原因,还不止如此。

忘了那年几岁,听大人们聊天,内容是住在什么路的什么人,几天前发生了交通意外,车子烂了,人却没事,奇怪的是手上的玉镯却断成两截,大家认定是玉镯帮她挡了煞。

我深感惊讶,也印证了心底某些悬念,玉镯上那引入遐思的幽冷光泽和触感,果然藏着某种能量。玉镯有趋吉避凶的功效,而长辈口中那住在什么路的什么人就是铁证。然而新的疑问也随之涌上来——这玉石究竟是天上还是人间所属,竟有此特异功能?

后来从报章上看过一些资料,说佩戴玉石是有保健功效的,对老人尤其好。而人类佩戴玉镯的历史,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我们难以具体描绘的五千至一万年的时光里,守护在人们手腕上。

祖母们把玉镯当成传家之宝,传给心疼的女儿或喜欢的媳妇;祖母们之间若以玉镯相赠,这份献礼大概是女人之间最高的心意,非得有深厚的情感才能享有的礼遇。这一收一送间,传递的可不是眼睛里看到的一环幽光而已,还包括一生安康的祈福。

只是如此美好的心意,后来不知怎的就慢慢退流行了,祖母的手腕上也很少再戴玉镯。

刊登于 05-12-2018 星洲日报【星云】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笔记 | “七层楼”

人们惯称“七层楼”的万福路平民房,是上个世纪50年代古晋市议会的一项大工程,为无数升斗小民提供相对廉宜的住屋。这项建筑工程是在1956年启动,计 有六栋七层楼组屋、十一栋三层楼以及五栋两层楼,共532个居住单位。平民房总建费将近400万元,耗时两年多,于1958年8月1日完工,所有单位月租 仅数十元。有意思的是,每一栋平民房皆冠以砂拉越地名,比如“民都鲁”、“荷万”、“达岛”、“实布迪”等。时至今日,有关平民房所在位置已经成为市区黄 金地段,因而时有搬迁的风声,迄今未能证实。【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