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在豪宅的回廊,遇见如风如光的岁月。


我喜欢观赏老建筑,臆想这些建筑还没变老以前,该是何等光景,又承载着哪些故事。时光流过屋瓦横梁窗格门扉,摩挲过墙面门槛地板,尽管悄然无声,隐隐然总又留下某些痕迹,更添我这个后来闯入者的浮想

特别是那种深宅大院,气派犹存却难掩落寞,更累积着饱满的想像情节,每个转角每道回廊每扇窗口,都是摇摆而泛黄的镜头。

前些年首次到鼓浪屿,走入一幢庭院围绕的洋宅喝咖啡,导游在院墙外就说起洋宅的故事。说是1920年代,一位菲律宾富可敌国的华侨所建,里头住着他最为疼爱的三姨太。缺乏细节的解说,留下了最大的想像空间,我在房子各处走动,仿佛就在咖啡香里,也闻到了胭脂水粉的暗香。

春天的凉爽穿透房子各个角落,庭院那些姹紫嫣红的花开得热闹。房子的碎花地砖也很热闹,我听着细碎的脚步声,暗想三姨太是否也款款走来,该是穿着一袭粉色旗袍,颈上圈披着白色的丝绸围巾,指尖绕着小片手绢,优雅的走到大门外的回廊上,而后坐到门口那张惯坐的藤椅,目光投向院墙外,盼着在大海之外打天下的男人。


这时,佣人端上一杯花茶,金黄茶色里浮动着几片暗红色的玫瑰花瓣。三姨太端起茶杯,先在鼻尖逗留一阵,玫瑰香和茶香纠缠着蒸腾的热气送入嗅觉里。三姨太闭上眼睛,嘴角泛起一丝满意的微笑,在犹带寒意的清晨,轻轻啜了一口茶水,在杯口留下淡红的唇印。搁下茶杯,三姨太拢了拢围巾,又把眼神送到院墙之外。

洋宅旁的某棵大树,偶尔传来鸟啼,不确定三姨太听到没有。只是那啼声仿佛会奔跑,在洋宅各处荡成回音,辨认不出是喜悦,抑或孤寂。

不确定过了多久,总之时间悄然无声。三姨太缓缓起身,倚着回廊的栏杆再发一阵呆,而后转身走入房子内。这时,春天就结束了,一个时代也结束了,洋宅的命运几番流转,三姨太的家就成了悬挂着英文招牌的洋咖啡馆,不时见游人出入,喝上一杯咖啡解解旅途的倦意。

将近百年的洋宅显然经过修复,但建筑的细节依然透露当年的气派。只是庭院深深不再,今天任何人都可以出入其间,当年平民百姓伸长脖子也难以探视的风光与神秘,早已被时光消融。

另一栋我念兹在兹的豪宅,在我家乡的一座山坡上,前几年到访时破败不堪,风吹杂草时的沙声,犹如叹息。那是王家的故居,百多年前这个家族是开埠那一代人,而后建立庞大的商业王国。可想而知,这栋故居豪宅必然选在风水极佳之处,可以远眺整个老街区,再远一点是大河,大河尽头是可以观赏落日融融的远山。

故居的产权早已易手,我到时也已空置多时,迎接我的是沾在风里的霉味。房子的琉璃瓦有些已脱落,梁柱间的浮雕也斑驳模糊,而墙上的裂缝早被植物的种子侵入,冒出新绿的枝叶。门上那曾经迎来多少贵客的门环,几经风霜磨难后,也已锈迹斑斑。

门前回廊堆着一些杂物,都是从哪里拆卸下来的损坏物件。倒是摆着一张藤椅,椅垫早已破烂,我看了却感到一股悲伤。如果坐在藤椅上,刚好放眼望尽整个街区。我想,在很多年以前,在豪宅的主人呼风唤雨的年代,必然也在这里摆过一张椅子,闲暇时望着这片山河,盘点自身一手建起的商业版图。

我四下张望,想找出那个把藤椅摆在这里的人。那人想着的,是不是跟我一样?当叹息深深时,如果有人同声一叹,或许悲伤可以少一点。只是豪宅寂寞清冷,不见人踪,有的只是时光流过的痕迹,悄然无声。

后来这座豪宅还是被租用,经大翻修后作为商业用途。名门府邸,日后还有多少人记得那些悠悠往事?

想起有一位朋友经常说:没有什么事是过不去的。是的,时间过去了,也就什么都过去了。别说一门一户的风光,哪怕唐朝盛世、大英帝国,不也化为云烟,浓缩成历史课本的几篇章节。“风光”两字,如风如光,又哪里留得住

刊登于 17-07-2018 星洲日报【星云】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2013年 | 吉隆坡11

在茨厂街( Petaling Street )和敦李孝式街( Jalan Tun H.S.Lee ,前称谐街 High Street )两条大街之间,夹着一个十字形的李霖泰菜市场。这个市场有四个出口,除了上述两条街的出口外,另有两个出口分别在思士街( Jalan Hang Lekir )和中华巷。这里原名道理巷( Trury Lane )、菜巷或 Jalan Sang Guna ,到了 1990 年才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李霖泰早年是行动党的国州议员,在 1990 年退出政坛,投身社会工作。由于在担任国会议员期间,与小贩关系很密切,积极处理小贩问题,因而被誉为“吉隆坡小贩之父”,并且在他退出政坛后,茨厂街的小贩们就把民间惯称的“菜巷”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纪念其功绩。出入茨厂街多次,却不太留意这个菜市场,这次特地细心走走,才体会到这个老市场的魅力。老牌的美食如猪肠粉、亚三叻沙等,令人垂涎欲滴,其中的老店老字号也令人着迷。在湿漉的市场中走动,肉菜海鲜杂货五味杂陈,这里飘着吉隆坡古早的生活味道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