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浮生难勾



我其实挺喜欢无所事事的感觉。无所事事的走路,无所事事喝咖啡,无所事事听音乐,无所事事在发呆。说是无所事事,其实也不全然如此,更多时候我在看人,看那些素昧平生无名无姓的陌生人,每一张脸都是文章,每一个动作都是戏,每一个细微处都藏着耐人寻味的故事。

像是多年前某个早上,到银行办点事,柜台前的人潮多得让人错以为到了庙会。好不容易办完事,撤退之际,在停车场遇上一位老妇人。说是“遇”其实有点勉强,我俩至少相隔数十尺,然而那个忙碌的当下我却没来由的直盯着那老妇人,远远的。

她的动作很慢,很贴合老妇人这个“身份”。一头散乱的银丝,经微风翻找,找出残留的一点灰黑,以及秋意袭人的几咎枯黄。我至今还记得她松垮的浅蓝衬衫,和皱巴巴的灰黑长裤,在风里泄漏了她单薄的身形。右肩上背着的蓝白条纹尼龙袋,不必太近也看得出来几近龟裂,重点是它依然有能耐负重千斤,压在那佝偻的身体上。

老妇人与周围出入的人群,确实很格格不入。那些光鲜和匆促,突显了她慢得无奈的落魄。正因反差如此之巨大,我才禁不住一直看,心里自觉不太礼貌。及至靠近了些,比较看得清楚她的脸,一如所料的布满纹路,黝黑如炭,眼袋放肆的垂落。她终于停下脚步,距离我数尺之遥,却什么也没做,只是用那看来忧伤又黯淡的眼神,呆望着地面。

我必须离开了,倒车时透过后视镜再望了她一眼,难过的情绪像气泡猛然涌上来。车窗外的一切迅速倒退,包括时间,乍然退到数十年前,大地依然慢悠悠迎接着日升月落的年代,可能有个发辫乌黑、双眸灵动的女孩,穿着一身时髦的裙子,陪着父母或爱人走在风里。风可以吹到的地方,都是有生气的,而未来虽然还未来,在想象里大概也都是美丽的情节。女孩可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是爱人眼里盛开的玫瑰。

我有理由相信,老妇人的青春,当是如此。岁月并非无形,终将从脸上、从举手投足间找到。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有多少人可以放声大笑;又或者只能报以一声轻叹。

岁月经常现形的场合,其中一个叫同学会。离开青春的路口时,我们说各奔前程——当年随口说说,没有很理解个中含义。多年后多数同学聚在一起时,才知道我们个别走上的不是普通的前程,而是时光隧道。一路的风吹雨打日晒,多数人都有掩不住的或浓或淡的沧桑。同学会的主题往往是集体努力搜寻青涩,大家的记忆串联成一栋公寓,我们敞开门户让彼此进出,翻箱倒柜中把几乎淡忘的那些情事搜出来,眼角的鱼尾纹深处原来还有青春的笑意,和泪痕。

近来读书,读到元代词人长筌子有首《西江月》,其中一段写得很有味道——

千里烟霞冉冉,半帘风月飕飕。天公赐我这清幽。料想浮生难勾。

我特别喜欢“浮生难勾”这句。试想,有多少人不试图在生命里勾住一些什么呢?最后,能略微勾住的,大概就是零碎的回忆。在时间里,宇宙都将老去,我们又能如何?反复叨念“浮生难勾”,心下纵然有点戚戚,倒也更清澈了些,我想该是好事。

刊登于 26-03-2018 星洲日报【星云】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2013年 | 吉隆坡11

在茨厂街( Petaling Street )和敦李孝式街( Jalan Tun H.S.Lee ,前称谐街 High Street )两条大街之间,夹着一个十字形的李霖泰菜市场。这个市场有四个出口,除了上述两条街的出口外,另有两个出口分别在思士街( Jalan Hang Lekir )和中华巷。这里原名道理巷( Trury Lane )、菜巷或 Jalan Sang Guna ,到了 1990 年才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李霖泰早年是行动党的国州议员,在 1990 年退出政坛,投身社会工作。由于在担任国会议员期间,与小贩关系很密切,积极处理小贩问题,因而被誉为“吉隆坡小贩之父”,并且在他退出政坛后,茨厂街的小贩们就把民间惯称的“菜巷”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纪念其功绩。出入茨厂街多次,却不太留意这个菜市场,这次特地细心走走,才体会到这个老市场的魅力。老牌的美食如猪肠粉、亚三叻沙等,令人垂涎欲滴,其中的老店老字号也令人着迷。在湿漉的市场中走动,肉菜海鲜杂货五味杂陈,这里飘着吉隆坡古早的生活味道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