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在鹿港遇见罗大佑


抵达鹿港,冬日的风带寒,心里却有一种暖暖的熟悉感。这是初临贵境,踏上实体的鹿港;之前的鹿港是虚拟的想象,来自罗大佑的《鹿港小镇》,那是很单纯的画面,有清晰的红砖墙、贴着斑驳春联的门板以及妈祖庙里上香的人们。

台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是清朝时期三大最重要的港市。“府”是台南府城;“艋舺”是今天台北市万华区;“鹿”指的就是鹿港了。可惜的是鹿港的繁华随着泥沙淤积而逐渐没落,年轻人跟着外流找生活,才有了罗大佑的《鹿港小镇》。

我问司机导游,鹿港一名又是何渊源?据说此处原本漫山遍野都是梅花鹿,鹿的浑身上下都是宝,从鹿茸、鹿皮、鹿肉等都有经济价值,因此鹿买卖一度风行于此。大肆捕捉的结果,后来也就鹿踪杳然了。


或许此前对鹿港的印象确实只是一首歌,当我走入真实的鹿港老街时,心里就哼着《鹿港小镇》。窄小而蜿蜒的街道,两旁是一如预期的旧式红砖墙,岁月在所有门窗上留下不同的表情。旅人不算多,却也并不冷清,很多老铺子显然有了新的文化创意,却又适度保留了老传统。

信步走入一家专做祭祀器具的老店,一个约莫三十几的年轻人在打磨一支木制文昌笔,随口跟他聊上几句。这是传承三代人的老生意,制作香枝、筊杯、神台等,如今因应鹿港老街成为旅游景点的需要,也开始制作一些相关的旅游商品,比如文昌笔挂饰、出入平安吊饰等。

逛累了走入一家“古厝咖啡”小馆,扑面而来的咖啡香是冬日里的惊喜。更为惊喜的是,悬挂在店墙上的数十幅清朝匾额,大部分还有皇帝的御笔签章。匾额都是当地收藏家萧忠义的珍藏,与咖啡馆合作,使这个小铺子仿佛成了历史文物馆,在其中享用一杯香醇的咖啡,很有味道。

台湾这个靠海为生的岛,几乎三五步就一座妈祖庙,鹿港妈祖庙更是香火鼎盛。随行的朋友撞撞我的手肘:罗大佑的妈祖庙到了。我竖耳一听,檀香氲氤的庙堂里,隐约传来《鹿港小镇》的和弦音乐。

有趣的是,出发前往台湾的前几天,无意中从广播得知,罗大佑写《鹿港小镇》时,根本未曾到过鹿港,那是1982年。他自己说灵感来自于一个洗车的小伙子,从谈话中了解到这个鹿港小伙子离开小镇到台北找机会的辛酸和失落,罗氏因此写歌对过度经济发展造成的糜烂提出批判。

“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黄金天堂      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
在梦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镇       庙里膜拜的人们依然虔诚”

三十多年前的罗大佑可能没有想到《鹿港小镇》后来几乎成了鹿港的“主题曲”,鹿港也因为这首经典歌曲而始终被我们那一代人放置在记忆的某个角落,乃至于当我走在鹿港的街上,好像不是初来,而是重临。

作为路人,我当然不能说鹿港的过去和未来,那是太大的课题。但匆匆而过的印象,我是喜欢鹿港的,那里有一种很近距离的感觉,不但建筑如此,人也如此。也许,如果当年鹿港继续繁荣,故事就不是这样的了。

刊登于 19-01-2019 星洲日报【星云】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2013年 | 吉隆坡11

在茨厂街( Petaling Street )和敦李孝式街( Jalan Tun H.S.Lee ,前称谐街 High Street )两条大街之间,夹着一个十字形的李霖泰菜市场。这个市场有四个出口,除了上述两条街的出口外,另有两个出口分别在思士街( Jalan Hang Lekir )和中华巷。这里原名道理巷( Trury Lane )、菜巷或 Jalan Sang Guna ,到了 1990 年才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李霖泰早年是行动党的国州议员,在 1990 年退出政坛,投身社会工作。由于在担任国会议员期间,与小贩关系很密切,积极处理小贩问题,因而被誉为“吉隆坡小贩之父”,并且在他退出政坛后,茨厂街的小贩们就把民间惯称的“菜巷”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纪念其功绩。出入茨厂街多次,却不太留意这个菜市场,这次特地细心走走,才体会到这个老市场的魅力。老牌的美食如猪肠粉、亚三叻沙等,令人垂涎欲滴,其中的老店老字号也令人着迷。在湿漉的市场中走动,肉菜海鲜杂货五味杂陈,这里飘着吉隆坡古早的生活味道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