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4的博文

甜滋味

我嗜辣,不爱甜。偶尔,却又思念甜滋味。不多吃,就一小口,甜在嘴里的,是慢慢融化的幸福。

圣诞祝福

白色圣诞的祝福,总是先落到枝头。

情愿走过051 | 天地之初

时间到了,夜幕垂落,把一切封盖,视线所及之处,全靠灯光照明。照不到的地方,也就保持一种神秘感,任由想像。相对于白天的清清楚楚,我更加喜欢夜晚这种 明暗隐现,世界仿佛在这时候多了层次,也多了玩味。夜的主旋律应当是静的,却也甚嚣有时。只是当夜深到某个时候,终究还是得回归安静。这时,若还醒着,那 感受大概就是天地最初的情调。【蔡羽】

古晋笔记 | 猫眼岭上的老榕

猫眼岭这座山岗,相传早年长满龙眼树(Pokok Mata Kucing)因而得名。而猫眼岭下曾经流动一条小河,便给命名为“古晋河”(Sungei Kuching),“古晋”一名相信由此而来。白人拉者南来时,想必对这个区域的地形做了考察,选择了地势比较险峻的猫眼岭以西,开发建设古晋。猫眼岭也 被老一辈人惯称为花盆山或伯公岭,之所以称其为伯公岭是因为大伯公庙就在猫眼岭山脚下。此外,英资慕娘公司也于1856年在猫眼岭下设立公司和货仓,也就 是今天希尔顿大酒店所在的位置。早期的猫眼岭上也住着一些名门大户,比如富甲一方的闽籍商人黄庆昌、欧罗拉大酒店创办人陈焕其等,想来都看中这座山头的好 风水。至于猫眼岭上的龙眼树,今人已无从目睹,倒是五、六十年代据说山上有几棵老榕树,一般人若在夜晚时分翻越山头途经老榕,都会感到背脊寒凉。【蔡羽】

• 古晋咔嚓 • 往事并不如烟,总有时光的碎影供人捡拾。

图 > 河滨公园 Waterfront

静思

这三年来,每周必定安排时间,让自己沉潜静思,读书写作。年岁渐长,越觉得生活热闹有时,也得安静有时。安静时可以自我梳理,热闹时也就不怕自我迷失。

枯荣影集047

美丽的身段,才能折射出美丽的倒影。 (摄影地点:古晋回教堂路 Jalan Masjid, Kuching)

情愿走过050 | 静心

走过一扇紧闭的窗时,没有多看一眼。倒是朋友眼尖,指了指窗台一角,我才发现静养在那里的一瓶绿叶。绿叶长得不错,小小茂盛,看上去精神奕奕。倒是被养在 毫不起眼的角落,有点委屈。或许正因为角落太荒凉,主人用之点缀;又或许主人只是随手一搁,没有特别用意。转念一想,搁在那里也没什么不好,不也可以静 心、安心长得好好的。【蔡羽】

• 古晋咔嚓 • 真相假相,层层叠叠。

图 > 东姑阿都拉曼路 Jalan Tunku Abdul Rahman

古晋笔记 | 雷州人与炭业

早年华人下南洋的大军里,有一个小社群是“雷州人”。所谓雷州人,指的是来自广东省雷州半岛的人士,有本身的方言。雷州人人口少,以古晋为例,在1950 年代的记录中,古晋巴刹地区只有11户雷州家庭。然而,在木炭还是主要燃料的年月里,烧炭和炭买卖这个行业的领头羊正是雷州人。时至今日,尽管雷州人在市 区的炭店已经转型卖煤气,然而在郊区或海口区仍有雷州人的炭窑。雷州人也如其他籍贯般成立本身的公会,在1941年8月15日成立“雷阳公会”,2000 年后则改名为“砂劳越古晋雷州公会”。【蔡羽】

枯荣影集046

枝繁叶茂间总是闪耀希望。 (摄影地点:古晋玛格烈达堡 Fort Magherita, Kuching)

情愿走过049 | 高处

沿着村里的曲径,登上小山头,山上是一座朴实的民宅。不很大、有些年岁的房子,内外皆打理得井井有条,干净得很。从房子的前院看去,居高临下,视野一片开 阔,远的风景是高楼紧挨的城,近处则是村子鳞次栉比的房舍屋顶,中间隔着大河。这一眼辽阔,新旧对比,城乡对话,仿佛看见时空交错。居住在这等高处,该是 何等人士?思索间,后头传来一声亲切的招呼声,回头一看,是一位年过八十的马来老人,正对着我们亲切微笑。【蔡羽】

吃迷不已 | Maggi Goreng

第一次吃Maggi Goreng,是在吉隆坡的嫲嫲档,那一盘镬气十足的面从此征服我的胃。那也是第一次,我发现原来快熟美味的美极面也可以这般料理,而且卖相不错,价格廉 宜,真佩服当初想出这个点子的高人。口感Q爽的面条,快炒时加入快熟面的佐料,再加些蛋、切碎的青菜和炸鸡等,吃的时候挤上一颗酸桔,开胃之至。到吉隆坡 我是必吃嫲嫲档的Maggi Goreng,在古晋我念及这一味时,就到七哩的Islamic Café (1980) 解馋去。【蔡羽】

• 古晋咔嚓 • 窗内的矜持,苦了窗外的痴守。

图 > 友海街 Ewe Hai Street

好滋味

用心才能活出人生好滋味。

情愿走过048 | 八角

那年完成新闻系的毕业考试后,多逗留在吉隆坡一周,同学们眼见将要各分东西,难免依依不舍。于是把握有限的时光,节目一波接一波,在城中各处拍照留念,到 郊外踏青,晚上还到KTV唱歌,又聚在谁的宿舍一班人鸡手鸭脚谓之下厨。最难忘的一道是肉骨茶,当时相信料多就美味,于是拼命下料,有人丢下十几颗八角到 锅里。结果,那一锅比中药更浓的肉骨茶就在勉强下咽的情况下,浪费大半锅。而今回想,那真难吃的肉骨茶,也成美好的回忆。【蔡羽】

枯荣影集045

做好了准备,才能在对的时机、对的地方,美丽一回。 (摄影地点:古晋旧法庭 Old Court House, Kuching)

吃迷不已 | 峇哥鱼头米粉

自从那年在偶然的情况下吃过峇哥鱼头米粉,我对这道美食一直念兹在兹。用料新鲜,而且毫不吝啬,试想大把海鲜在一锅汤里熬煮,那是何等滋味应该不难揣摩。 鲜甜的汤头,再加上有助提味的奶香,更是加分。每次鱼头米粉上桌,目睹沉浸在汤里的丰富用料以及雪白的汤色,实在垂涎欲滴。吃上一口,这百年渔村的风情, 以及海鲜餐厅旁那条河上的轻风,和碗中美味相呼应,心情也跟着清新起来。【蔡羽】

• 古晋咔嚓 • 心事嘛,应该密密藏起,还是将它打开?

图 > 敦哈志奥本路 Jalan Tun Haji Openg

情愿走过047 | 抽象画

走入老店,立刻被一面斑驳的墙吸引。白灰已经大片脱落,年代久远的砖块裸露人前。旁边的木窗扇拉开,阳光越过窗扇入室,泼在墙上斑驳之处,这个角落顿时成 了幽暗中的亮点。我注视着这些层层叠叠的砖块,感觉像在看画。这幅画有点抽象,如果要命名,应该叫“岁月”。于是我在想,在斑驳面前,不要一味觉得凄凉, 它也可以是一种岁月琢磨后的美感。【蔡羽】

• 古晋咔嚓 • 当今世界,仇恨应该少一点,慈爱应该多一点。

图 > 敦哈志奥本路 Jalan Tun Haji Openg

枯荣影集044

满身是刺,保护了自己,也孤立了自己。 (摄影地点:古晋独立广场 Padang Merdeka, Kuching)

吃迷不已 | 三角菜粄

到古晋十七哩新生村,我必定在德胜饭店逗留一阵,吃几片三角菜粄解馋。这道小食已经成为当地的味觉标志,蒸得薄薄又带弹性的粄皮,包着不同的馅料,是河婆 人熟悉的家常味道。河婆人包粄惯用长条形,大概比较省功夫,但视觉上就略嫌单调。这里的菜粄舍弃这个做法,改以三角形包粄,看起来精致得多。三角菜粄有咸 菜、木瓜、沙葛和豆干几种口味供选择,不同口味皆有不同风味,而共同之处是咬在嘴里皆唇齿留香。【蔡羽】

古晋笔记 | “七层楼”

人们惯称“七层楼”的万福路平民房,是上个世纪50年代古晋市议会的一项大工程,为无数升斗小民提供相对廉宜的住屋。这项建筑工程是在1956年启动,计 有六栋七层楼组屋、十一栋三层楼以及五栋两层楼,共532个居住单位。平民房总建费将近400万元,耗时两年多,于1958年8月1日完工,所有单位月租 仅数十元。有意思的是,每一栋平民房皆冠以砂拉越地名,比如“民都鲁”、“荷万”、“达岛”、“实布迪”等。时至今日,有关平民房所在位置已经成为市区黄 金地段,因而时有搬迁的风声,迄今未能证实。【蔡羽】

枯荣影集043

有些时候,一个生命的倒下,造就另一个生命的生成。 (摄影地点:古晋爪哇街 Java Street, Kuching)

情愿走过046 | 巷子里的小风景

相较于大街的工整,我更喜欢城中小巷里的随意。也许不那么被注视,小巷里的小风景反而更从容自在。比如有些人,会在店屋旁边的空地,养几盆植物。如果空地 大一些,还种上花树或果树。想像那人按时给小树浇水施肥,目测小树慢慢攀高。有一天,把二楼窗户打开,赫然发现当初的树苗,已经探到二楼,而且结出果实累 累。如此小风景,多好。【蔡羽】

• 古晋咔嚓 • 堡垒守护不了的,是匆匆而过的时间。

图 > 敦哈志奥本路 Jalan Tun Haji Openg

惊动

敏感的心总是容易被惊动......

木窗

窗是通风用的,所以有时我们开窗。窗也保护隐私,所以有时我们得关窗。窗的设计和打造,就要考虑到这两种功能。早年的建筑都是木窗,多以条板作为窗扇,窗 扇两端活套在窗框的洞孔中,可容转动。在一条条窗扇中间,再直角安装另一木条,只需将直的木条往下拉扯,窗扇就打开,然后加个小装置固定之。盐木制成的木 窗扇既好看,也耐用,历经数十年雨打日晒依然可以操作。细节也讲究至此,实用与美观兼顾,老建筑的确是艺术品。【蔡羽】

探病

父亲病危,要交待后事,他赶着回家。想到其他兄弟已经在病榻前,他很是不安,嘱咐司机开快点。按照车速,八小时车程预计可以缩短两小时。 他累了,在后座小睡,梦见老人家把那几片价值连城的地皮给了自己。 抵达时,惊见家里在办丧事。冲进家门,灵堂上是他的照片。墙角的桌子放着一份剪报,斗大的标题:回家探病,死神拦路 ...... (刊登于2014年11月4日星洲日报星云版“精彩150”征稿)

• 古晋咔嚓 • 只有好好坐下,眼前才见美景。

图 > 独立广场 Padang Merdeka

枯荣影集042

天高气爽,枝繁叶茂。生命至此,还奢求什么? (摄影地点:古晋福州第一路 Foochow Road No.1, Kuching)

香料铺里的魔法

小时候路过印度人经营的铺子,时常皱了眉头。刺鼻的香料气味,出其不意狙击毫无准备的嗅觉,逼得我加快脚步,走为上策。 古晋的印度人不多,早年印度餐厅更是凤毛麟角,当时对印度餐毫无概念。及至到吉隆坡求学,学校附近有几处嫲嫲档,印度大兄的手艺不错,经常和同学就泡在这些档口,逐渐爱上那里的食物。 我原本嗜酸好辣,印度餐正合胃口。浓郁的各色咖哩,特调的各种辛香佐料,香辣的炒面、炒饭,变魔术般的印度甩饼,还有耍杂技般的拉茶等,都是那些青春岁月里的诱惑和记忆。 后来读了一本关于辛香料的书,开始对印度料理产生好奇。偶尔走过甘蜜街那成排由印度穆斯林经营的香料铺,打探玲琅满目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香料,很难想像这些香料后来是如何组合成为盘中餐。那些舌尖上的印度美食,复杂得难以分析。 于是,决定走入香料铺,在拥挤的空间里,细看每个柜子里的香料,也跟印度老板们闲聊,喜的是老板们有问必答。窝在香料铺里,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我曾经避之唯恐不及的香料铺,如今我像浸泡在泳池里那样,待上一个小时。这次闻来,鼻尖尽是香味。 我确实是个烹饪白痴,不但烹调手法零分,辨认香料的功夫也不高明。肉桂、丁香、小豆蔻、茴香子、孜然等等,记起这个忘了那个。对着颜色深浅不一,或红或橙 或乳白的咖哩粉,询问店家。店家说,这不同的咖哩粉都是由很多不同的香料调配出来的。至于有哪些香料,我的问题到嘴边就停住,决定还是不问,问了也鸭子听 雷。 偶尔有人带来清单,递给印度大兄,他看了看,然后一只手飞快的往不同的柜子里抓,将不同的香料分开包装。那情景,真像中药店里依处方抓药的老医师。 问起那么多香料搭配起来,该如何拿捏分量?他印度老兄气定神闲,耸一耸肩——看各人口味吧,喜欢哪一些味道浓些,下手就重一点,不然就减量。 这多有意思。香料有数十种甚至上百种,可以搭配出多少种可能。有些口味看似一样,实则并不完全一样。这增减酌量,讲究功夫和经验。思路及此,以为想的是世事与人生,不再是香料。 突然又来了一份清单,偷看一眼,乖乖不得了,是叻沙的材料。熬一锅叻沙汤头,少说要四十几种材料,老板很大方的问:要看吗? 我说:可以看吗? 他又是耸耸肩:为什么不可以? 我一愣,对呵,有何不可?千变万化的搭配,是摸不清底细的魔法,给你看得再仔细,你也未必就参透个中诀窍。(图文 / 蔡羽)

字言字语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写字,却很少思考和求索字词的典故。对许多惯用的中文或方言字词进行田野考察,追本溯源,发现皆有“身世”,比如阿倌(人妖)原来是洪门的 隐语;新年时福建人或潮州人说“新正如意”原来有其依据;“Diam”和“Pun”是闽南话;华人老店里隐藏商业暗码;医生被叫成“老君”是有典故的;许 多骂人的脏话不是凭空而来的...... 以上考察,来自我国民俗学者李永球兄。这本书依据其田野考察资料写成,资料相当扎实客观,幽默诙谐的笔调往往让人读来拍案叫绝,应该一读。

情愿走过045 | 看热闹

中元节,带朋友看抢地孤的活动。庙前已经人山人海,上香的人潮井然有序,主办方用铁栅圈围起大片空间,少说数千种祭品就地摆在里边。我是看热闹心态,带着 相机四处抓拍,也在寻找最好的角落,准备拍摄稍后紧张刺激的抢孤活动。在庙前走动时,赫然发现一对洋人夫妇,看来是游客,好整以暇端坐着。我们对望一眼, 他们报以一笑,我也笑了。【蔡羽】

• 古晋咔嚓 • 这城市多了什么,又少了什么?

图 > 下横街 Bishopgate Street

枯荣影集041

不怕身在暗处,只怕暗处就在心里。 (摄影地点:古晋爪哇街 Java Street Kuching)

走过

总会有个人走过,扰乱这一份宁静。

情愿走过044 | 蚊帐

抬头看天,或粗或细的黑线条,不客气的描在上面。还有一种无形的网际网路,让我有了这样的联想画面——整个天空其实就像一张大蚊帐,把我们罩在里边。蚊帐 里的我们,通讯便利,资讯流通,我们就在这种据说充满辐射的天空下过活。然而,在频密的通讯中,我们更靠近了吗?在排山倒海的资讯里,我们更长智慧吗?在 娱乐享受随手可得的情况下,我们快乐吗?【蔡羽】

月球姓氏

这本书里有廿一个可以单独成章的小说,勾画不同家族成员的身世背景。廿一个篇章之间,又互有牵连,一旦串联起来看,就是一张巨大的网——或者说是错综复杂的街巷。这错综复杂的,读起来时而清晰,时而满腹疑问,骆家的家族史。 骆以军是出色的小说家,如此浩大的家族史书写,在他笔下游刃有余,情节丝丝入扣。我读得很慢,也很享受。掩卷那一刻,我想起的是我的家族史,该当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