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18的博文

人生如戏,而且很王家卫

世人常感叹人生如戏,据说其典故出自莎士比亚的名剧《 As You Like It 》。剧中有一段独白,开首就这样说—— All the world's a stage,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ers 。 其实哪一部戏的剧本不是脱稿自人生,即便虚构也是生活的倒映。既然戏如人生,那么反过来说人生也就如戏。年轻时不懂莎士比亚,现在也没有很懂,但是人生如戏太好理解和想象,因此一开始就接受了这个概念。当然那时接受的只是逻辑,具体的感受匮乏,要到了硬生生踏入中年,才比较领略到人生如戏个中况味。 我猜想没有多少人的青春年少,可以准确预知中年会是怎样的一幅光景。要这么说,人生似乎并不如戏,因为戏有剧本,人生没有剧本,或者剧本藏在命运中我们无从预先翻阅。反正我们好像是演员也是编剧,但实际上好像掌握不了主要情节,于是人生几番转折,我们来到了不曾预期的中年,也见证了当年一起青春过的那些谁的意料之外的中年。 或许刚才我说戏有剧本也不全对,据说王家卫导演的戏就没有剧本,演员在镜头前或哭或笑或者睡觉发呆流鼻涕宽衣解带洗澡等等,都是即兴的,要演又不可以像在演,要一如平常又明明在摄影机面前,这是什么样的状态?想深一层,人生又好像更接近这种状态,那些在身边看着我们的无数眼睛就是无数镜头,记录着我们的生命点滴。 不管有没有剧本,不管怎么演,姑且接受人生如戏这个譬喻。既然是戏,总有台前和幕后,那人生的后台又在哪里?这点我有过一次颇为震撼的体验。 图片来源 / 网络 二十岁那年有幸观赏云门舞集的《白蛇传》。那是云门舞集从台湾红向亚洲各地的年代,尤其文艺青年们都梦想看上一场云门,而《白蛇传》正是云门的经典巨作。我不曾看过舞台剧,更何况是没有对白完全靠音乐和舞蹈的舞台剧,结果出乎意料的引人入胜,整场看得如痴如醉。最后有一幕印象特别深刻——白蛇在舞台上独舞,高速旋转至少五分钟之久,完成高难度动作后稳稳站住,鞠躬下台,全场掌声如雷。 为了赶夜班车返回宿舍,我的《白蛇传》也只能看到这一段,忍痛割舍后面或许还有十五分钟的剧情,和同学匆匆撤离。就在即将步出大厦门口之际,遇上工作人员由后台搀扶着脸色苍白脚步踉跄的白蛇,登上门口等着的车子,绝尘而去。我和同学呆在门口,突然觉得风很凉,内心却灼热。

舌尖上不是腌菜,是腌过的岁月。

和长辈聊天,她说古人很有智慧,想出了很多应对生活难题的好方法,其中一件就是用腌渍来保存食物。 聊天结束后那个中午,就吃了腌黄瓜。酥脆的黄瓜咬在嘴里,嗦嗦作响,而且酸中带甜,开胃下饭。我开始认真想着腌渍食物这件事情。 没有冰柜,当然也没有电供的年代,保存食物是一件重要大事。从农田里采收的瓜果,或者刚宰杀的牲畜,那可能是一家人或一村人一季的食物,必须好好保存。 不晓得谁就发现了这个好方法——腌渍。简单的说,就是用食盐和醋等,延长这些食物的保存期限。 腌渍做法由来已久,是数千年前的智慧,在中国可以远溯至商周的时代。换句话说,腌渍食物的历史和甲骨文大概差不多时代。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时代造就很多伟大的思想学说,也产生了很多生活文化智慧。当时的人靠天地吃饭,真正活在大自然里,深入观察和感受自然,领悟了一套自然生存法则。 想想看,农业收成岂能任凭人类掌握,来个酷暑、多雨、江河泛滥什么的,农作物就泡汤了。每遇丰收,人人感天谢地,这在农业时代可是一年最美好的时光。就像今天婆罗洲岛上以务农为主的原住民,每年也还隆重欢庆丰收节,从中可以一窥农人的丰收情结。 物资既然得来不易,大家也就分外惜物,任何东西都尽量爱护。食物也一样,早年的人绝不允许浪费食物,不浪费当然从保存开始,腌渍就是最管用的方法。 此外,若遇天灾或非常事故,家有储粮,一家子心底就多一份稳当。 历经数千年,腌渍早已成了味觉古迹。凡古迹,必然也见证过岁月的沧桑。我就听说清末时候的中国,生活很苦,物资也短缺,飘零在外的华侨,稍微攒了一些钱,就腌渍了一些菜肉,特地寄水客带回给家乡的亲人。想像亲人收到密封在铝罐内的腌菜肉,取出吃在嘴里,那酸是心酸,那微甜可是欣慰。 腌渍食物可不是中国的专利,举例还有日本人的渍物如腌黄萝卜、腌姜等;大家熟知的韩国泡菜;欧洲的酸豆、酸黄瓜、醋腌洋葱的。在婆罗洲砂拉越,还有沐胶渔村的原住民——马兰诺渔民的乌麦( Umai )腌鱼生。 天然腌渍的食物,适量摄取可促进消化,而且很下饭,是一种饮食享受。也因此,这种古老的料理方式越来越流行,有者登堂入室,成为饭店级的美食。 我爱吃腌渍食物。 它是舌尖上的滋味,也是岁月的滋味。 刊登于 18-09-2018 星洲日报【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