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7的博文

咦,吃饭变慢了?

图片来源 / foodnext.net 接连几次发现同桌吃饭的朋友拿起餐巾抹嘴时,我的盘碗还未见底。我的人生罕见的在餐桌上落后于人,这才发现我吃东西的速度变慢了。 先前确实没有察觉这个变化,我的进食速度向来不是跑车型的,但也不至于落到脚车的程度。不确定这算是哀乐中年的征兆吗?我尝试在某些时候加快进食的速度,暗中和同桌的饭友较劲,意图重拾当年扒饭的雄风,却发现真的只能长跑,无法百米冲刺。 身处微妙的岁数,脚下踩着青年和中年的国界,任何细微变化的觉察都有点刺眼。进食速度这件事成了这段时期我特别在意的事,只要坐下扒饭夹面喝粥,我都会稍加留意。起初有点疑虑,能慢不能快是否某种岁月的警讯,后来渐渐发现似乎味蕾在作怪,是它有意拦住舌尖上的味道。 年轻时吃东西,要吃饱,要好吃。当然废话的说,现在也同样要吃饱,要好吃。不同的是, 现在吃东西时,内心多了很多“仪式”,在咀嚼间翻找一些什么。具体的形容大概就像拿起一个精致的花瓶,人们下意识的会反复翻看,层次比较低的大概看到一些不同的花纹,层次高的或许就看出风格掌故 。 说层次或许太高档,我是凡人口舌,没有那么了不起的食神味蕾,只不过开始注意食材和香料勾搭而成的效果,以及咀嚼间食物在口里的细微变化。有时也在想,厨师为何要这样煮;或者今天煮出来的和上一次的分别;又为何如此搭配食材与香料,是跟颜色有关吗?或者,跟文化有关? 因此我挺喜欢独自用餐。没有餐约时,我很少主动约,除非有事商谈。多数时候我躲在餐厅一角,以自闭的姿态在空气里划出属于我的地盘,点餐后食物还未上桌,拿起手机读几篇文章几首诗;食物上桌后慢慢吃,犹如另一种阅读,把盘碗当成书。有趣的是,如果把声音去除,咀嚼和读书时下巴的动作,其实是一样的。 或许从餐厅另一角看过来,是一幅孤独老人独自用餐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画面,而我倒自信的认为自己是餐厅里最美丽的风景。 喧闹城里的安静角落,用心读些好文章,细心吃一顿饭,用餐结束后离开餐厅,继续忙活去。片刻如此,是在生活里标上调整气息的逗号 。 吃饭速度因此而慢了下来,我想这样挺好。年轻时急进,现在不年轻也不老,略微调整步伐,可快可慢。吃饭宜慢,营养学说有助消化;如果从美学的角度,品尝美食其实是享受,它不但可以饱口腹,也能调心情。眼前的食物有很多细节,细节里有不少惊喜,

茶香何处

循着茶香走入巷子 在最深处 遇到转身的寂寞 打个照面竟是自己 拈一撮茶叶,抛入 千万年养成的一把紫砂壶 源于何方高地迂回的心事 煮沸后尾随而至 氲氤过处,只剩静默 端到唇边小小的一盏茶 是山长水远惹来的 一缕袅袅思绪 是浓或淡,深或浅 甘或甜,皆从味蕾 回流到天地之间 那座灵魂原乡的山脉 在眉宇间淡然成型 稿于13-10-2017 刊登于10-12-2017星洲日报【文艺春秋】

古老声音里的时光漫游

星期天夜晚的微雨,垂落慵懒的氛围,百年旧法庭建筑也在昏暗的灯光里打盹。走入“丝竹风华”独奏会的会场,已经坐满了人,总算有个比较温暖的角落。会场不多声音,隐约纠缠着细碎的耳语,此时大家正期待着一场华乐表演。 才坐定,司仪就在后台宣布演出开始,全场灯光瞬间暗下。我来不及翻阅手上的节目单,好像就突然被丢入某个黑洞里,如微尘漫无目的开始飘浮,猜想接下来将发生的事。其实这也挺有趣,很快的我就适应了黑暗,适应了小小的未知。因此当第一个节目在古琴的缓慢悠远声中揭开帷幕时,我突然觉得自己正在被历史课本里的某个时空吸去,具体说不上去了哪里,想像大概就是回到时光之流更上游之处。 我想这是我接触过的华乐演出中,让我最融入其中的一场。不对,我不是在听华乐,而是在漫游时空,闯入一幕一幕想像的古代。领着我的是穿越时空而来的声音,古琴、古筝、中阮、唢呐、埙等等,都是千年以上的声音化石,我竟得以摸着这些带着情绪的石子,沿路走了数千寒暑,越走越是心情激动。 不觉得这很神奇吗?我竟然和数千年前的古人,在不同时空里听着同样的声音 。我们习惯于文字和图像的流传,却因为古代没有录音机,一直无缘听到那时的声音。我记起不久前拜读蒋勋的《感觉宋词》,他也感叹宋词只能以文学形式流传,原本与文字搭配的音乐却不见了。于是我跟着读宋词,跟着感动,但明确知道那只是一半的感动,突然就对宋人神往起来,他们是拥有完整的感动啊! 此时身处独奏会,也许正是一种机缘,得以补偿这方面的缺憾。古老的乐器古老的声音里,或许就有宋词的声调,当然还有更早以前的唐诗甚至乐府。演奏会持续进行,意识不断闪过的画面很快,是短时间内穿梭千年的那种速度。我在这浩瀚时光之流里坐定,上游冲刷而下的每一滴流水都承载千年的内容,都与我有关。 古老的乐器发出的声音很干脆很单纯,却可以绕过习惯听电子乐器的听觉,直达内心柔软的部分,我确实触动了。或许是吧,无论我们可以复杂到何等程度,当天地回归黑暗,当尘嚣被隔离,当我们能够专心对着自己,一切就极简了,心也就懂得呼应最初的声音,发现呼吸的源头。 生命还能感动,这是人之所以为人。 ⧫ 观赏古晋东方民乐团“丝竹风华”独奏会有感 稿于2017年10月31日 刊登于2017年11月27日星洲日报『星云』版

情愿走过087 | 岁月留下的老区

社区住满了人后,就有了呼吸,年日久后,当然也是会老的。社区是怎么老的?大抵就是建筑看来款式老旧,墙上斑驳积垢,新行业不太可能进驻,人潮也逐渐减少,在特定时间街巷间膨胀着冷清的感觉。但较之新的社区,老区又透着温度,总有某些年龄相当的人,某个时间一定要回来走动,碰触空气里刻记在砖瓦之间的回忆,以及那些挥手寒暄。走在这样的老区,有时一回眸,发现岁月还是有情,给我们留下金钱买不到的人情。【蔡羽】

加丁山不远

没有特别爱登山,那种气喘如牛和大小腿随时准备抽筋造反的经验,经常掩盖山林胜景,化学反应成悔不当初的心情,以致登山行程常常是在哀怨中完成的。可是犯贱的人生经常皮痒,老爱缅怀许久不干的那些事,当然包括那些逝去的青春和体能,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又走到了那座山脚下,原意只是在看来略嫌浑浊的小池里泡泡脚,豪气却突然发作,拉着朋友登山去。事前毫无准备,趿着人字拖,不带饮用水就出发的那种。 加丁山位于砂拉越伦乐地区,多年前已经圈定为国家公园。山里藏着闻名国际的大王花,也称莱佛士花,盛放时又大又美。我未曾见过青春正好的大王花,十几年前勉强一睹年华老去的一朵,气色当然没有太好,但也还算透露着大花的气派。 更添我悬念的,莫过于加丁山里的七座瀑布。这群一座高于一座的瀑布,予我而言仿佛带着七重天的隐喻,山里好时光莫非就是至善之境? 一路往上探去,从水声入耳到水花终于飞溅在视野中,任何汗流浃背都值了,身上累积的热气也顷刻被飞瀑吸去。在流水间选一面巨石坐下,两岸的树暧昧对望,遥想当年李白观庐山瀑布时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心情,应当也相去不远。 实际上这七座瀑布却曾经给我留下惊悚的回忆。多年前的一次加丁山之旅,一批学生在登山时出了点意外,其中一人摔伤了脚。在山下苦等良久,第一批数人下山后告知此事后,我随即带着另一个同伴登山救人,在半山遇见扶着伤者缓缓下山的一群人。了解情况后知道伤者还可以慢行,我又转身下山张罗回程的交通。在通讯和交通都不方便的郊区,回程的路上必须等候渡轮,而渡轮到了夜间就歇业,当时的焦急之处是担心无法按时回到城里。后来陆续把学生分批从加丁山送到小镇再送到渡头,我开着车和几位伙伴正好赶上最后一班渡轮,那真是心力交瘁的一天。 重临加丁山,这段往事又冒了出来,当然已经被时间镂刻成记忆墙上的壁画,惊悚不再。只是加丁山因而在我的印象里就有了某种特殊的刻记,对于那七座瀑布的好奇更胜于大王花。或许临时起意登山看瀑布根本上是为了满足内心多年来的叨念,背着相机走在遮天蔽日的林道中,皮肤下的汗腺呼应雨林的湿气,瞬间就沁出汗水。走完湿滑的盐木步道,踩上盘根虬结的小径,脚下那些厚厚铺叠的落叶热闹爆响。 我看树是树,看花是花,从来叫不出几种树名或花名。倒是特别留心阳光被茂密的枝叶筛过落下的安静变化,时强时弱的光线,有时显出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