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三马丹靠海的小日子



那位老太太坐在老旧的书桌前,专注的翻阅当天的报纸。她以左手轻轻压住风企图撩起的报纸一角,右手支住带点假日慵懒的下巴,那幅金丝眼镜轻轻搁在鼻尖上。书桌就在店门口,门的旁边是一扇木窗口,老太太只需略抬起头,窗外的海天一色尽收眼底。

这样的一面窗,确实是最好的一幅画。我经常会想,住在打开门窗就可以望见无边大海的地方,会是何等心情?会是每天心情敞开吗?抑或看久了,麻木了,海也不再有辽阔感?我没有向老太太求证,觉得还是继续保有这份怀想比较有意思,毕竟我不是眼前的老太太,她也不是我。


倒是问了老太太关于门上匾额的问题。那年代久远的老招牌上写着苍劲的“峰陵”两字,是这家老店的老字号。引起我兴趣的是两字中间,纵着写上“德栈”两个小字。我才疏学浅,不太明白其中用意。老太太只说这家店是镇上年代最悠久的其中一家,老板是闽南吴姓,其余的她也说不上来。

这面海而建的三马丹小镇,只有那么几排华人店屋,镇的左边是原住民的村落,右边则是马来人的村落。百多年来,小镇大多时候是宁静的,却也有热闹和动荡的时刻。1950年代,这里曾经因为开采铝土矿而繁荣一时,60年代的马印对抗又让小镇风声鹤唳,随后几年这里又曾经出现猖獗的走私活动,不过在当局加以严打后,小镇又恢复了昔日的宁静。


沿着小镇的长堤走向大海,人群络绎往返,大抵都是假日来偷闲的人。长堤的尾端尽是看风景的人,以及顶着艳阳跟鱼搏耐心的垂钓客。长堤中途的两个小码头又是另一番光景,堆着一些准备运到邻近村落的日用品和米粮。


这幅海景确实很美,天空是蓝的,海也是碧蓝。几艘系着绳缆的小船在水面晃荡,荡出某种节奏,与海风、浪涛一阵接一阵相呼应。


海边立着一座小妈祖庙,多年前我是到过的。傍海的小镇经常都可以找到妈祖庙,靠海为生的先民到庙里上柱香,安定出海的心,也表达顺利归航的感恩。我们行走于陆地上的江湖,是难以解读讨海人家动荡的生活心事,不过既然到了妈祖庙,我也双手合十,恳请妈祖保护海上的人。


妈祖庙外不远处一阵热闹,原来是一座海产市集,几位马来妇女在卖着甫上岸的海鲜。我们想买点花蟹,档口仅余的最后几只被一位手快的仁兄扫去。马来妇女要我们稍等,随后要一位男子去取货。我们眼望男子走向海边召唤,岸边不远处一只小船上的渔夫,手上拎着一包什么,纵身跳入海水中,而后一步步走向岸边。

“我们吃花蟹不需要多少分钟,人家可是花了老大力气。”朋友在一旁感叹。


离开小镇时,走过老店当儿,我再瞥了“峰陵”一眼。后来我查了资料,原来这是闽商吴昭岬老前辈创立的宝号,初期只是一间小亚答屋,贩售土产杂货。1903年,吴老从福建同安家乡聘请工匠前来盖了三间店屋,也就是今天仍屹立在海边的“峰陵”店面,三马丹门牌一至三号。

至于“德栈”二字,是否指早年此店曾经接待南来的新客?

假日小镇一游,带回不少体会,也带回功课。这样的小旅游,很有意思。(图文 / 蔡羽)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古晋笔记 | 石角的古老神话

石角距离古晋约20公里,是客家人聚居的小镇,其地名来源于“Batu Kawa”(旧名Batu Kawah)。在马来话里,“Kawah”是“锅”的意思,而“Batu”指的则是位于石角河边广龙宫天师爷庙之下,散布在河边的一组石头。据说这组石头 之下,有一形同锅状的大凹,“Batu Kawah”之名与此有关。根据老一辈的回忆,这个隐藏在流水之下的“大锅”处,早年经常发生溺毙事件。这一组奇特的石头,背后也隐藏着一个古老的马来神 话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两户当地颇有影响力的马来家族缔结姻缘,行婚礼当日,广邀亲朋戚友出席见证。正当大伙蹲在地上给台上的新人献上祝福之际,一只 猫闯入了会场,扑到一个来宾的身上。那位来宾一把抓住猫尾巴,并引火燃之,可怜的猫耐不住尾巴燃火的疼痛,不断在地上扭动。所有的宾客笑成一团,没有人听 到现场一位老人的劝告,说灾难将临。突然间,狂风大作,吹开所有的窗户和大门,伴随震耳欲聋的惊雷,一阵闪电突然掠过,所有人顷刻在各自的位子上变成石 头。这也就是今天所见,河边的这组石头,新人成了居中的2块巨石,周围散布着宾客变成的小石。马来人对猫特别友善,据说也跟这个神话有关联。至于“石锅” 在华人口中如何又成了“石角”呢?【蔡羽】

古晋老街美食档案070 | 一园(Cheak Hng)

地点:开裕巷21号(No 21, Kai Joo Lane) 开业:1940年代 业者:潮州人 推荐:黄梨糕 一园的黄梨糕很有名,这是古晋人熟悉的传统黄梨糕。 捏成球状的黄梨糕。 黄梨糕外洒上白色的葡萄糖粉,吃起来又是另一种风味。 一园是超过70年的老字号,从露天巴刹煮炒档口起家,后 人兵分两路,在浮罗岸开设潮州菜馆,在开裕巷老店则以制 作糕饼为主,目前掌理的已经是第三代人。 一园是由潮州人黄家经营的,开裕巷里这面老招牌特别有味 道。 一园的糕点现做现烘,是开裕巷的一道美食风景线。 开裕巷一园的第三代打理人,街坊们昵称其为Ah Noi。

2013年 | 吉隆坡11

在茨厂街( Petaling Street )和敦李孝式街( Jalan Tun H.S.Lee ,前称谐街 High Street )两条大街之间,夹着一个十字形的李霖泰菜市场。这个市场有四个出口,除了上述两条街的出口外,另有两个出口分别在思士街( Jalan Hang Lekir )和中华巷。这里原名道理巷( Trury Lane )、菜巷或 Jalan Sang Guna ,到了 1990 年才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李霖泰早年是行动党的国州议员,在 1990 年退出政坛,投身社会工作。由于在担任国会议员期间,与小贩关系很密切,积极处理小贩问题,因而被誉为“吉隆坡小贩之父”,并且在他退出政坛后,茨厂街的小贩们就把民间惯称的“菜巷”命名为“李霖泰菜市场”,纪念其功绩。出入茨厂街多次,却不太留意这个菜市场,这次特地细心走走,才体会到这个老市场的魅力。老牌的美食如猪肠粉、亚三叻沙等,令人垂涎欲滴,其中的老店老字号也令人着迷。在湿漉的市场中走动,肉菜海鲜杂货五味杂陈,这里飘着吉隆坡古早的生活味道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