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14的博文

古晋笔记 | 白人拉者首个“土地法令”

1863年6月11日,第一代拉者制定了第一个“土地法令”,主要内容包括:砂拉越的土地,除了拉者授予的买卖,其余土地皆由国家所有;土地可以租让,为 期900年,凡连续每年缴交每亩地租一块钱,则3年后可以申请购买土地;一旦发现土地未被合理利用,政府有权收回;国家保有全国矿产的开采权;擅自占据公 家地的非法居民,不能享有该地地权。由于这个法令是在1857年华工事件后公布,而且内容也重点提及矿产开采权,因此普遍被视为用以限制华人迁入。有关法 令实行后,华侨人数大减,也导致国家发展停滞不前,一直到第二代拉者于1868年接任后,转而积极招募华人移民,形势才有了改变。这也说明古晋的开埠和发 展,华人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蔡羽】

• 古晋咔嚓 • 有些地方,是记忆的宝藏。

图 > 亚答街 Carpenter Street

发现有话 | 033

读书,是一种信仰。 拍摄地点:中国福建莆田江口镇 (Hokkien, China)

劫杀

她在人来人往的食坊坐下,立刻察觉有异。 有人飞奔而来,一把夺走她置于桌面的手机。 她拔腿狂追,很快就要揪到对方后衣领。 这时,那人突然转身,手中已多了一把小刀。 说时迟那时快,小刀捅向她的肚子,再拔出时已经染红鲜血。 她全身一震,身旁的朋友用力拍拍她的肩膀:想什么? 她苦笑,嘘了口气,把手机和手提包,紧紧抓在手上。

古晋笔记 | 英校第一家

砂拉越的教育发展历程中,教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基于传教的目的,教会在抵达砂拉越后通常立即创办学校。最早进入砂拉越的是英国圣公会,1848年6月麦陀 俄夫妇及莱特夫妇被派来后,随即得到第一代拉者的支持,拨出40依甲地段给圣公会。麦陀俄夫妇随即搭建临时建筑,开办英文班,有学生10余人。在麦陀俄夫 人的积极推动下,“圣多玛学校”很快创办,成为砂拉越第一家英校。这所学校逐步发展,很快就增设中学部,随后在1886年迁往咫尺之遥的新校舍,同时把旧 校舍改为女校,名“圣玛莉学校”。肩负传教使命的2所学校,在过去170年来,培养无数出色人才,是砂拉越教育史上响亮的品牌。【蔡羽】

共处

地面经常撒满谷类,想必有只鸟先发现这事,进而呼朋唤友,时间一到大家都来觅食,就形成这个角落天天上演团圆饭的画面。撒谷的人好心,本就有喂鸟的意思;附近的人习以为常,不驱赶不戏弄,也很善良。人禽共处,一片和谐,是一页好教材,这世界需要这堂课。

枯荣影集029

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引人注目,这是生命的本质。 (摄影地点:古晋旧法庭 Old Court House Kuching)

• 古晋咔嚓 • 天干物燥,找个阴凉处偷个闲去!

图 > 干榜波央 Kampung Boyan

情愿走过032 | 落日之处

此岸的城和彼岸的村,形成对比,却不对立,百年来含情对望,各显风情。我就喜欢站在河岸,夹在城与村之间,感受动静。我在城里生活,略嫌喧闹,偶尔背着忙 碌的城,望向那沿河的村子,宁静中见炊烟飘起,心情也随之轻松。就连落日也选择了村子,不急不徐空降在村子某个角落。那当儿,我发现落日是有性格的。【蔡羽】

• 古晋咔嚓 • 五彩缤纷未必就比单纯的湛蓝美丽!

图 > 花香街 Wayang Street

波央那个早上

流光在这里,究竟是怎么淌去的?我站在村子高处,俯视满山村屋颜色各异的屋顶,远些那看来流得很慢很安静的河,更远些那应当忙碌得很的城市高楼。 身后的老村屋,探出个老人,用马来语和简单的福建话跟我打了声招呼。这老人 1959 年就在这河边的村落住下,早年曾经在对岸的慕娘公司打工,认识许多华人大老板,福建话是当时学来的。个子矮小的他,裸着的上身满是皱纹,我像数年轮般猜测他的年纪,果然没错,已经 80 好几。 说起这村的历史,老人也说不上来。大概村子太久远了,往事早已如烟。村民只依稀记得上一代说过,这村——干榜波央的先民来自爪哇,定居于此过百年,岂能三言两语说得明白。 岁月显然不怎么梳理这百年村庄,村屋横七竖八杂乱无章,却又胜在各有特色。比之规划齐整的现代住宅区,我更喜欢这充满个性的村子。不同的村屋透露着屋主的格调,板屋砖屋绿墙粉红墙砂厘屋瓦盐木屋瓦各形各色,都有揣测的空间,容我在想像中构思屋主人的形象。 沿着村屋间挤出的小巷子九转十八弯,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况味,小时纸面上的迷宫变大变立体起来,这里没有指路的箭头,除非久居于此的村民,否则谁也不可能理清方位。每个转弯都有动静,每道墙上的光影都是阳光日复一日的刻印,偶遇某座废弃残破的老村屋时难免楞着,却又懂得再茂盛的繁衍终究也有枯枝落叶。 所以流光究竟是怎么过去的? 半山那村屋前的石阶上坐着的妇女,可怀旧得很。她们喜欢住在这村子,偶尔乘船到对面的城区,买点需要或想要的什么。她们希望保留村子的样貌,当对岸的游客乘船而来,可以看看真实的马来波央村,是如此这般呼吸着。 是的, 80 好几那老人也这么想,他的孩子有些已经搬离,他还是选择住在村子的高处,每天上下也不觉得累。他怀念过去的日子,怀念那些华人老板和朋友,也笑说家里用的都是中国制造。他话题一转,语气带着骄傲:我们这里才是真正的 Satu Malaysia ! 离开前,看着安静悠悠的砂拉越河,河面的水纹轻描淡写。流光一直这样远远而去。(图文 / 蔡羽) 老村子总有一份随意安适。 村屋的色调,融和在周围的绿意之中。 阳光日日刻印于此。 暗藏在村屋间的小木桥,收录多少村民的跫音? 此岸彼岸,形成怎样的对话? 水上的流动桥梁,百年来衔接着不同的文化。

枯荣影集028

一物克一物,一物养一物,自然界的生死,造就生命的轮回。 (摄影地点:古晋干榜波央 Kampung Boyan Kuching)

古晋笔记 | 圆堡

1884年砂拉越(古晋)发生大火灾,亚答街是重灾区,几乎全面焚毁。灾后有长达2年的时间,古晋面对严重的建材短缺现象,重建工程进度缓慢,直到 1886年受灾区才恢复昔日的盛况。此时,有一栋全新的政府建筑引起民众侧目——那就是位于老大石路(今敦阿邦哈志奥本路)路段上、亚答街与印度街交界处 的白色圆堡。根据当时砂拉越宪报的形容,这是“一栋美丽的建筑,完全以砖块建造、具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公共建筑”。由于所处的地点具策略性,视野可以遍及上 述三条街道,又有堡垒功能,因此引起很多议论,不确定拉者在此打造这栋堡垒的动机。圆堡建成后,曾经先后作为药房与劳工部,之后在本世纪初,一度成为旅游 纪念品贩售中心。【蔡羽】

落叶掉在头顶

怕被世界狠狠甩开,我只好从善如流,跟着大家在每年的十二月,凑上倒数热潮。 在年历上包尾的十二月,注定成为一种告别的象征。我总是在这新旧年交替的关口,想象旧一年的生肖动物,背起沉重的背包离开的背影,接着登场的是新一年意气风发的动物。这样的构图很 Q 版,也很搞笑,我心里的小孩每次都在暗笑,可是在细微的笑声中,又攀附着一种难过。 今年的倒数,一样泼洒着时有时无的雨。潮湿的空气喂养慵懒,霉菌般迅速成长,加上奢靡的派对氛围,奋发图强的精神根本就不堪一击,凡事都没了劲头。加上心系一位远方朋友的病情,这年的末尾,我不懂该以怎样的姿态终结。 倒数的派对,通常被称为狂欢派对。大家可能喝酒,可能不喝,可是看起来都微醺和亢奋,仿佛内心的兴奋已经无能用任何言语表达,只好靠不能诠释的肢体语言加大表达力度。我看着那些狂欢,看出大家的狂,却不见有多欢。我开始在想,为什么而倒数?或者,倒数是为了什么? 不知怎的,我很想去看你。想在大家迫不及待,为人生刷新的雨季,看看从不倒数,却比任何人可以倒数更多年轮的你。 广场的绿茵,终年都一幅精神模样。在拥挤的市中心,多亏有这么一个广场,让人抬头可以看见比较高远的一片天。你在广场一角,也多得这里空旷,才可以让我从不同角度,看你的千姿百态。 我习惯把车停得远远,然后从广场最远的角落,朝你走去。这有点像电影的运镜手法,从远到近。开始时你像是身后那间星级酒店墙上的贴纸,再靠近一点你像一把张开的大扇子,更近一些我已无法看见你的全部,及至我终于来到你跟前,才发现你连板根都比我高出半截。 每次抬头仰望,你粗壮又拔高的树身直捣云霄,而直角辐射出去的那些粗枝干上,都是繁茂的细碎叶片,锋利的把阳光切碎,粉末般掉在巨大的一圈树荫里。这样的仰望不能太久,先是肩颈一阵酸疼,然后会因过度极目远眺而觉得晕眩。把视线移回水平线上,你的树身却遮去我眼前所有风景。 我试过爬上你的板根。那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除了我那轻微的惧高症会不断劝阻,还有成群结队的红蚂蚁不堪被我骚扰,纠众对我展开反击。最后,我只能想想,却从不曾爬到你的板根最高处,也就错过那个角度的景致。 我绕着你转了一圈,发现你是懂得方位的。几乎经过精密盘算,你的板根均匀的朝四面八方远远延伸,每一面板根少说也有十来二十尺。这样纵横交错的大板根

岁月纹路

这碗面不怎么样,只有虾和鲜料还算新鲜。我还是拍下这张照片,因为桌子斑驳的纹路很美。这是岁月的纹路,非精工雕刻,却自有意涵。于是我在想,多少天伦之乐,多少好友共聚,多少孤身独处,都在这圆圆的桌旁发生过。经此一想,这平凡的老桌子,多不简单。

苦不苦

上班途中,必经那家老凉茶铺,遇天时酷暑或者唇干舌燥,惯性拐过去喝杯凉茶。甘苦草药香顺喉滑下, 但觉热气稍减,人也精神些。这是很南洋的消暑“仪式”,也是赤道线上过活的默契,在这里传承百年,早已成为“文化遗产”。有意思的是,凉茶铺老板告诉我: 喝凉茶会觉得时苦时不苦,觉得不苦的时候表示身体燥热,反之则没事儿,大概是味蕾在作怪。

• 古晋咔嚓 • 平安过活,就是福气。

图 > 亚答街 Carpenter Street

古晋笔记 | 河边那座美丽货仓

海唇街的砂拉越河畔曾经是繁华港口,早年沿河排开6座政府货仓和一座私人货仓,如今仅存建于1930年的砂拉越轮船公司货仓被完整保留,改装为餐厅和纪念 品中心,与河滨公园一起接待游客。在第一代白人拉者时期,除了政府拥有几艘货轮,英资慕娘公司是民间唯一拥有一艘货轮的私人企业,这些货轮主要航行于古晋 与新加坡,载货的同时也载送劳工。第二代拉者即位后,于1870年决定将船运私营化,结果导致服务差劲,船费却水涨船高。1873年5月,砂拉越商会成 立,即刻向拉者政府反映船运的需求和问题。有鉴于此,拉者决定动用政府资金,邀约慕娘公司和包括华人侨领王友海在内——以硕莪出口为主的一批华商,于 1875年7月成立砂拉越新加坡轮船公司(砂拉越轮船公司的前身)。【蔡羽】

情愿走过031 | 小花朵朵

我们常常忽略细微处,即使这些细微处常常就在眼前。忽略源于习惯,或者说是习惯造成的麻痹。直到某日,心血来潮雅兴顿生,慢下脚步多加留意,感觉变得敏锐 无比,方才觉察到那个可怜的细微处。就像我突然抬头,在那个惯常走过的屋檐下,发现无数雕工精细的小花。骤然撞入眼球的美,真是惊喜!【蔡羽】

枯荣影集027

生命不可能安稳无风,要像椰树,即便根浅,也敢于迎风。 (摄影地点:伦乐 Lundu)

省出来的智慧

不富裕的年代,一切都要省。“省”是一件需要动脑筋的事,有时还得靠创意。比如早年装货的木箱子, 或者干活用剩的木片,丢弃可惜,于是经由巧手再造,摇身变成矮凳。工余无聊时,就坐在店门口的矮凳上,与隔壁街坊说说话,或者和路过的什么人聊上几句,日 子也就有趣些。多年以后,这些矮凳不单是休息时的坐椅,还是善用资源的教材。早年再自然不过的循环再用成了环保概念,必须靠无数人大力提倡,有时想想—— 我们究竟是怎么从一切皆省的年代,走到浪费成自然的年代?

古晋笔记 | 那些年的脚车牌

20世纪初,脚车成为古晋人重要的代步工具,大街小巷除了人潮,还有脚车潮。这股气象,到了70年代开始就逐步被电单车和汽车取代。早年流行的脚车是黑白 色相间的“老铁马”,分男用和女用版本,而且每一辆脚车都必须注册车牌,受到管制。90年代以后,脚车不再是主要代步工具,在市区已经不多见。没想到风水 转一转,进入21世纪初,脚车风潮再现,只是这次改以运动项目出现在古晋街头。如今脚车不再需要注册车牌,任何人只要买了就可以风驰上路,然而一位脚车运 动爱好者透露,无需注册的结果是引起窃贼的垂涎,觑准到手的赃物容易脱手。【蔡羽】